Loading

專題特寫

奧妙無窮科學館 知識的遊樂園

澳門雜誌
147期
  • 澳門科學館除會邀請師生到館內參觀,亦會送服務進校園,與學校保持緊密合作關係。

  • 澳門科學館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由展覽中心、天文館及會議中心三部份組成。

  • (左)林永滔和陳思諾

  • 天文館有助學生投入學習,暸解更多星空知識。 —— 譚迪康

  • 科學館希望透過各類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改變大家對科學遙不可及的認識誤區。 —— 梁思聰

  • 12年來,澳門科學館持續更新館內設施,及推出緊貼時代的節目,讓更多人愛上這個寶藏科技場館。

  • 展廳設有許多互動式裝置,令大人和小孩樂在其中。圖為多媒體互動桌。

  • 我們要配合國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學質素,要多走一步,肩負起,舉得起『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這張名片。 —— 邵漢彬

  • 澳門科學館的展品設計融合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

  • 數據科學之物聯網展覽,設有「智慧城市」展區,令觀眾瞭解物聯網對生活及城市發展的影響。

  • 澳門科學館網頁設有線上教育資源平台,助師生輕鬆獲取科學資訊。

  • 2020/2021學年校園STEM繁星計劃課程及參與人次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門科學館除會邀請師生到館內參觀,亦會送服務進校園,與學校保持緊密合作關係。
澳門科學館除會邀請師生到館內參觀,亦會送服務進校園,與學校保持緊密合作關係。

要知道澳門特區對科普教育的重視程度,可從澳門科學館(以下簡稱「科學館」)窺探一斑。

作為澳門的地標之一,位於外港海濱的科學館與文化中心遙遙相對,象徵了科學知識和人文藝術兩股帶領人類前進的力量。在這裡,無論是欣賞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建築,或是進入館內感受聲光電、數理化的奇妙世界,都會讓人沉醉。

澳門科學館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由展覽中心、天文館及會議中心三部份組成。
澳門科學館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由展覽中心、天文館及會議中心三部份組成。

 

玩轉科學 追星望月

科學館於2009年落成啟用,整體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樓高6層,由展覽中心、天文館及會議中心3部份組成。無論是太空迷、音樂迷、體育迷還是恐龍迷,都能在展廳內發現樂趣,玩轉科學。

已經是第三次隨校到科學館天文館參觀的慈幼中學高二理組的林永滔及陳思諾表示,這次是專程來觀看春季及夏季的星空節目。「與在學校單一的課堂模式不同,天文館的半球形銀幕可讓我們以不同角度觀看天空。在科學館人員的講解下,可更易理解天文知識。」他們說,球幕影院感覺很真實,可以模擬到不同時間的不同天體、不同狀況,例如光污染的情景,球幕影院也可以清楚地模擬出來,令我們印象深刻。

(左)林永滔和陳思諾
(左)林永滔和陳思諾

有別於學校的課堂模式,天文館的半球形銀幕,可讓我們以不同角度觀看天空。

林永滔

在科學館人員的講解下,我們更容易理解天文知識。

陳思諾

 

慈幼中學天文組導師譚迪康稱,為提高學生對天文科學的興趣,會帶領學生到科學館天文館參觀,希望對學生未來選科及就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他認為,科學館的配套設施及專業人員的講解,對師生的幫助很大。「平時集體外出觀察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作息時間,還十分受制於天氣,因此實踐難度較大。而科學館可以模擬不同季節,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天空,而且效果非常逼真,有助學生投入其中。」

天文館有助學生投入學習,暸解更多星空知識。      —— 譚迪康
天文館有助學生投入學習,暸解更多星空知識。 —— 譚迪康

 

願所有星星一起閃亮

無論是邀請師生到科學館參觀,還是科學館「送服務」進校園,館方一直通過不同方式,與澳門各所學校保持密切合作。「館校合作計劃」作為科學館的品牌科普活動,已有8成的澳門學校使用過服務。

澳門科學館教育及展品部總監梁思聰介紹,「館校合作計劃」服務對象,由初時以中小學生為主,至今已發展至涵蓋幼稚園及在職老師。「為了提高課程效益,我們特別推出老師培訓課程,當老師完成培訓後,便可把知識再傳授給學生。」此外,網上教育資源平台,亦可讓師生輕易得到最新的科普教育資訊。

科學館希望透過各類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改變大家對科學遙不可及的認識誤區。    —— 梁思聰
科學館希望透過各類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改變大家對科學遙不可及的認識誤區。 —— 梁思聰

為使青少年能在快樂當中學習,科學館會配合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的小學常識課綱及中學理科課程,不時更新展廳內容,保持新鮮感。自開館至今,館內有一半的主題展廳已經更新內容,預計明年初之前,還會陸續更換3至4個展廳。

「館校合作計劃」的重要項目「校園STEM繁星計劃」,旨在提升學校的科普水平,為學校度身訂造不同課程,並會對老師進行培訓,及提供如無人機等配套設施。梁思聰表示,「現時中小學很着重科普教育,但投入水平較為參差,希望透過此計劃,能夠幫助資源相對缺乏的學校,令澳門整體科普水平變得平均。這個計劃之所以取名為『繁星計劃』,是因為我們想『讓所有的星星一起閃爍發光』,令我們的配套設施,能為每間學校所用。」

12年來,澳門科學館持續更新館內設施,及推出緊貼時代的節目,讓更多人愛上這個寶藏科技場館。
12年來,澳門科學館持續更新館內設施,及推出緊貼時代的節目,讓更多人愛上這個寶藏科技場館。

梁思聰說,科學館希望透過各類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改變大家以為科學遙不可及的認識誤區。其實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如果用心發掘,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比如我們平時戴的口罩、礦泉水瓶蓋子的設計,都能用科學來解釋。

在科學館落成前,梁思聰已經加入團隊,12年來,見證着科學館的成長,亦見證了澳門科學氛圍的變化。他認為,在科學館的工作,永遠都不會覺得沉悶,因為新的科技總是會不斷湧現,求知欲驅使同事們一起去「八卦」,掌握最新的科技發展動向。

他表示,樂見澳門的學校科普教育氛圍日益濃厚,在館校合作的過程中,亦感受得到老師們對科普教育的熱誠和衝勁,他們與科學館攜手為青少年埋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更好地帶動學生瞭解科學,主動學習科學、運用科學。

展廳設有許多互動式裝置,令大人和小孩樂在其中。圖為多媒體互動桌。
展廳設有許多互動式裝置,令大人和小孩樂在其中。圖為多媒體互動桌。

 

理性與浪漫的完美結合

科學是甚麼?在澳門科學館館長邵漢彬看來,科學是質疑、邏輯、概率的藝術。「出於好奇心提出問題,然後用科學的方法和邏輯與概率找到答案,去解釋這個質疑,是個挺浪漫的過程。」

細看科學館,會發現理性與浪漫的相互交織。館外海旁的「心形樹」自科學館開幕之初就一直樹立於此,在天氣及日照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其樹冠逐漸自然長成愛心形狀,吸引了不少市民及遊客前往拍照「打卡」。這神來之筆,令充滿科技感的科學館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息。

我們要配合國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學質素,要多走一步,肩負起,舉得起『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這張名片。       —— 邵漢彬
我們要配合國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學質素,要多走一步,肩負起,舉得起『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這張名片。 —— 邵漢彬

疫情之下,雖然外地遊客入館人數減少,但是科學館卻多了許多本地市民前往捧場。邵漢彬認為,一座具吸引力或具國際水平的科學館,首要是得到本地市民的認可和喜歡。科學館建立了12年,已經是一代人的成長回憶,它陪伴和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令他們對科學的看法有所改變,這正是科學館的重要使命。

科學館獲列入為「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體現了國家對科學館12年來科普教育工作的肯定,這是一個榮譽,一個鼓舞,同時也帶來了使命和責任。「我們要配合國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學質素,謹記科學館4大使命,包括推動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推動高新科技及科學傳播,作為地標性建築,配合澳門旅遊發展,地區性科普教育及會展的平台。我們要多走一步,要肩負起、舉得起『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這張名片。」

澳門科學館的展品設計融合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
澳門科學館的展品設計融合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
數據科學之物聯網展覽,設有「智慧城市」展區,令觀眾瞭解物聯網對生活及城市發展的影響。
數據科學之物聯網展覽,設有「智慧城市」展區,令觀眾瞭解物聯網對生活及城市發展的影響。

 

三維度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談及科學館的發展方向,邵漢彬稱,今年會以數據科學、生物多樣性、低碳科技3條軸線作為發展策略。數據科學包括人工智能、網絡安全、5G通信等。他透露,未來會推出一個全新的數據科學展廳,而館內現正舉辦的數據科學之物聯網展覽,則是通過物聯網知識的普及,引起大家對數據科學的興趣。

澳門擁有不少生物物種,科學館正計劃推出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展廳,藉此讓觀眾瞭解如何與自然共存,有哪些科技可令生物鏈更加穩定。

至於低碳科技,科學館本身就是一個展品。科學館的建築主體設計,具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功能,已獲得國家最高級別的「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識」。未來,館方希望可以取得「三星級綠色建築運行標識」,運用最新的科技實現節能減排減碳,推廣綠色科普。

澳門科學館網頁設有線上教育資源平台,助師生輕鬆獲取科學資訊。
澳門科學館網頁設有線上教育資源平台,助師生輕鬆獲取科學資訊。

邵漢彬稱,透過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成績,可以看到澳門學生的科學素養表現理想。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從科學氛圍出發,評價我們的全民科學質素有三個重要指標:一是廣大公眾對科學知識認知的廣度,二是運用科學思維去解決問題的深度,三是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熟練程度。

為達到以上三個維度的指標,科學館一直不斷努力提升展品質素,改善管理模式,推動團隊與時並進,不斷追求更多高新科技題材,以更新的表達方式及切入點,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更多新鮮體驗。未來,科學館會結合產業所需及人才所需,助力澳門的科普事業及全民科學質素繼續進步。

2020/2021學年校園STEM繁星計劃課程及參與人次
2020/2021學年校園STEM繁星計劃課程及參與人次

資料來源:澳門科學館網頁

 

短片

科學館12年

科普工作見成效

科學館12年科普工作見成效

 

澳門科學館網址

www.msc.org.mo

 

文:黃桂蘭  圖:故渺、陳思禮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