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埋下求知種子 栽培科創幼苗 ──澳大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

澳門雜誌
147期
  • 澳大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

  • 基地設有不同的實驗室,可供師生教學使用。

  • 將STEM融入科普教育,可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他們對科技學習及科創行業的興趣。 —— 譚錦榮

  • 期望日後與基地有更深度的合作,為學生帶來更專業、更優質的科普教育。 —— 郭俊傑

  • 基地的教育資源豐富,活動空間也較大,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普學習當中。 —— 黃俊謙

  • 譚錦榮教授表示,為方便外展工作,基地自製了此款便携式科普實驗套件。學生可利用此光譜儀測試燈泡,研究燈泡的UV釋放數值。

  • 基地內設有多個科學知識展板,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大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
澳大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

澳門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科普教育,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培養新生代科創人才,已成為社會共識。

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4個學科英文縮寫而成的「STEM」教育模式,推崇跨學科學習。澳門大學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澳門大學科技學院),以創新和有趣的方式,設計出不同的科普教育課程,讓學生近距離感知學科魅力與學術氛圍,激發科研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近日,這實踐基地被列入 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註),成為澳門首個獲此殊榮的高校。

基地設有不同的實驗室,可供師生教學使用。
基地設有不同的實驗室,可供師生教學使用。

 

為產業適度多元作儲備

澳門中小學生科技實踐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成立於2018年6月,以澳門大學(以下簡稱「澳大」)科學暨工程科普推廣中心為核心,充分利用澳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前沿科研平台的科研資源,設置學習及展示區、科普活動區、生物及醫學實驗室、科學及工程工作室、多功能實驗室及多個創意空間,已為近9成的澳門中小學校、超過4,000名學生及社團人士,提供全面的STEM教育及科普體驗服務。

澳門大學科學暨工程科普推廣中心主任譚錦榮教授表示,為培育本地優秀科研人才,澳大積極為澳門中小學提供全面的STEM教育和活動,以有趣的方式,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融入科普教育中,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想像力。

譚錦榮介紹,基地的最大特色是通過「內部」與「外部」合作,推動澳門科普教育發展。「內部」即澳大的STEM資源,主要由科技學院、中華醫藥研究院、健康科學學院、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和教育學院五個學術單位組成。「外部」則指與本地的相關企業科技單位合作,以及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教育暨青年發展局、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澳門科學館及澳門郵電局在內的共建單位,發揮為澳門培養人才的基礎平台作用。

將STEM融入科普教育,可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他們對科技學習及科創行業的興趣。     ——  譚錦榮
將STEM融入科普教育,可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他們對科技學習及科創行業的興趣。 —— 譚錦榮

 

外展實踐感受科學魅力

每逢週三,培正中學「設計與科學」課程的師生,都會前往基地進行外展實踐課堂。課堂上,初一學生黃俊謙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他介紹,課程內容包括學習電路板、無人機及3D打印等新穎知識,「基地的教育資源豐富及多元化,除可增進知識,亦有助我提升與同學交流討論的能力,感受科學的奧妙之處。」

課程老師郭俊傑表示,培正中學已實行STEM教育一段日子,以「設計與科學」課程為例,會整合科學、資訊科技及視覺藝術三門不同的學科,貫徹STEM的理念。「課程除教授學生理論知識,亦會配合實作形式,從而達到知識鞏固及深化。基地的設備和環境都較本校為優,可帶給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感受科普教育的氛圍,提高學生認識綜合運用知識的重要性。」他期望,日後能與基地進行更多深度合作,加強基地與學校之間的聯繫,共同推動澳門科普教育的發展。

要感受澳大的科普教育氛圍,不一定走進基地!為了進一步推廣STEM教育,基地積極聯繫澳門各中小學,透過與學校展開合作,進行「外派」工作(如「流動科普車」及「科普外展計劃」),走進不同校園,展示新穎有趣的科普實驗。此外,基地亦遵照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以「發展學生的軟實力」及「加強創意與科技教育」為重點的發展方向,持續推出不同的STEM教育計劃,如獲得學校及師生廣大迴響的「科普夏令營」、「科普外展計劃」、「潛能拓展計劃和專題講座」、「中學科普聯絡教授計劃」、「下一代科研創新與STEM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小學老師科技培訓工作坊」等科普活動及比賽。

期望日後與基地有更深度的合作,為學生帶來更專業、更優質的科普教育。  ——  郭俊傑
期望日後與基地有更深度的合作,為學生帶來更專業、更優質的科普教育。 —— 郭俊傑
基地的教育資源豐富,活動空間也較大,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普學習當中。    —— 黃俊謙
基地的教育資源豐富,活動空間也較大,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普學習當中。 —— 黃俊謙

 

搭建灣區中葡科技橋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佈《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基地獲認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譚錦榮認為,這是國家對澳大科普教育工作的肯定。

未來,基地會以「雙管齊下」的方式,在推動科普教育的基礎上,以祖國和葡語系國家為兩個方向,展開更多的科普教育計劃,培養更多STEM人才,並鼓勵學生投身科研,為科技升級發展儲備人才。

譚錦榮教授表示,為方便外展工作,基地自製了此款便携式科普實驗套件。學生可利用此光譜儀測試燈泡,研究燈泡的UV釋放數值。
譚錦榮教授表示,為方便外展工作,基地自製了此款便携式科普實驗套件。學生可利用此光譜儀測試燈泡,研究燈泡的UV釋放數值。

譚錦榮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的政策,基地會積極配合,聯繫香港、大灣區城市的高校及社會各界,加強科普教育。同時,把握「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優勢,進一步落實與葡語國家的STEM教育合作,協助構建中葡科普平台,把澳門及內地豐富的科普資源葡語化、產業化,通過澳門作為與葡語國家科普工作雙向交流的聯絡橋樑,以科普作為中華文化走向與世界交流的載體。他透露,基地已着手編製中、葡文科普書,作為各學校科研教學的參考,預計於明年推出。

基地在努力推廣科普教育的同時,仍遇到一定的發展阻礙,譚錦榮分析,主要是受到軟硬件相關的制約,硬件是指澳門科普教育場所、相關設備仍未滿足到全面科普教育的需求。軟件是由於STEM仍處於新式教育發展階段,師資培訓有待加強。他強調,為完善STEM科普教育資源合理分配、最大化,必須要從內供外需協調。「基地要進一步開發及開放優質的科普資源,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更公平、更精準地為公眾提供服務。」

基地內設有多個科學知識展板,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基地內設有多個科學知識展板,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短片

澳大譚錦榮教授

分享推行STEM成功經驗

澳大譚錦榮教授分享推行STEM成功經驗

 

澳門大學科學暨工程科普推廣中心

https://umstem.um.edu.mo/?lang=zh-hant

註:2021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佈了《2021至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的通知》,經過推薦、初審、終審及公示等程序的場所,可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頒予2021-2025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證書及牌匾。所有申請列入此名單的場所,必須根據不同類別,並符合一系列基本設施條件及科普服務指標。

 

文:關楚嬋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