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埋下求知种子 栽培科创幼苗 ──澳大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

澳门杂志
147期
  • 澳大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

  • 基地设有不同的实验室,可供师生教学使用。

  • 将STEM融入科普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对科技学习及科创行业的兴趣。 —— 谭锦荣

  • 期望日后与基地有更深度的合作,为学生带来更专业、更优质的科普教育。 —— 郭俊杰

  • 基地的教育资源丰富,活动空间也较大,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普学习当中。 —— 黄俊谦

  • 谭锦荣教授表示,为方便外展工作,基地自制了此款便携式科普实验套件。学生可利用此光谱仪测试灯泡,研究灯泡的UV释放数值。

  • 基地内设有多个科学知识展板,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澳大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
澳大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

澳门自回归以来,特区政府积极推动科普教育,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以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培养新生代科创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

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4个学科英文缩写而成的「STEM」教育模式,推崇跨学科学习。澳门大学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澳门大学科技学院),以创新和有趣的方式,设计出不同的科普教育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学科魅力与学术氛围,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日,这实践基地被列入 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注),成为澳门首个获此殊荣的高校。

基地设有不同的实验室,可供师生教学使用。
基地设有不同的实验室,可供师生教学使用。

 

为产业适度多元作储备

澳门中小学生科技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成立于2018年6月,以澳门大学(以下简称「澳大」)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为核心,充分利用澳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前沿科研平台的科研资源,设置学习及展示区、科普活动区、生物及医学实验室、科学及工程工作室、多功能实验室及多个创意空间,已为近9成的澳门中小学校、超过4,000名学生及社团人士,提供全面的STEM教育及科普体验服务。

澳门大学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主任谭锦荣教授表示,为培育本地优秀科研人才,澳大积极为澳门中小学提供全面的STEM教育和活动,以有趣的方式,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入科普教育中,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想像力。

谭锦荣介绍,基地的最大特色是通过「内部」与「外部」合作,推动澳门科普教育发展。「内部」即澳大的STEM资源,主要由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健康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和教育学院五个学术单位组成。「外部」则指与本地的相关企业科技单位合作,以及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澳门教育暨青年发展局、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天主教学校联会、澳门科学馆及澳门邮电局在内的共建单位,发挥为澳门培养人才的基础平台作用。

将STEM融入科普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对科技学习及科创行业的兴趣。     ——  谭锦荣
将STEM融入科普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他们对科技学习及科创行业的兴趣。 —— 谭锦荣

 

外展实践感受科学魅力

每逢周三,培正中学「设计与科学」课程的师生,都会前往基地进行外展实践课堂。课堂上,初一学生黄俊谦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他介绍,课程内容包括学习电路板、无人机及3D打印等新颖知识,「基地的教育资源丰富及多元化,除可增进知识,亦有助我提升与同学交流讨论的能力,感受科学的奥妙之处。」

课程老师郭俊杰表示,培正中学已实行STEM教育一段日子,以「设计与科学」课程为例,会整合科学、资讯科技及视觉艺术三门不同的学科,贯彻STEM的理念。「课程除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亦会配合实作形式,从而达到知识巩固及深化。基地的设备和环境都较本校为优,可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感受科普教育的氛围,提高学生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性。」他期望,日后能与基地进行更多深度合作,加强基地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共同推动澳门科普教育的发展。

要感受澳大的科普教育氛围,不一定走进基地!为了进一步推广STEM教育,基地积极联系澳门各中小学,透过与学校展开合作,进行「外派」工作(如「流动科普车」及「科普外展计划」),走进不同校园,展示新颖有趣的科普实验。此外,基地亦遵照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2021-2030)》以「发展学生的软实力」及「加强创意与科技教育」为重点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出不同的STEM教育计划,如获得学校及师生广大回响的「科普夏令营」、「科普外展计划」、「潜能拓展计划和专题讲座」、「中学科普联络教授计划」、「下一代科研创新与STEM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小学老师科技培训工作坊」等科普活动及比赛。

期望日后与基地有更深度的合作,为学生带来更专业、更优质的科普教育。  ——  郭俊杰
期望日后与基地有更深度的合作,为学生带来更专业、更优质的科普教育。 —— 郭俊杰
基地的教育资源丰富,活动空间也较大,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普学习当中。    —— 黄俊谦
基地的教育资源丰富,活动空间也较大,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普学习当中。 —— 黄俊谦

 

搭建湾区中葡科技桥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基地获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谭锦荣认为,这是国家对澳大科普教育工作的肯定。

未来,基地会以「双管齐下」的方式,在推动科普教育的基础上,以祖国和葡语系国家为两个方向,展开更多的科普教育计划,培养更多STEM人才,并鼓励学生投身科研,为科技升级发展储备人才。

谭锦荣教授表示,为方便外展工作,基地自制了此款便携式科普实验套件。学生可利用此光谱仪测试灯泡,研究灯泡的UV释放数值。
谭锦荣教授表示,为方便外展工作,基地自制了此款便携式科普实验套件。学生可利用此光谱仪测试灯泡,研究灯泡的UV释放数值。

谭锦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基地会积极配合,联系香港、大湾区城市的高校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普教育。同时,把握「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优势,进一步落实与葡语国家的STEM教育合作,协助构建中葡科普平台,把澳门及内地丰富的科普资源葡语化、产业化,通过澳门作为与葡语国家科普工作双向交流的联络桥梁,以科普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与世界交流的载体。他透露,基地已着手编制中、葡文科普书,作为各学校科研教学的参考,预计于明年推出。

基地在努力推广科普教育的同时,仍遇到一定的发展阻碍,谭锦荣分析,主要是受到软硬件相关的制约,硬件是指澳门科普教育场所、相关设备仍未满足到全面科普教育的需求。软件是由于STEM仍处于新式教育发展阶段,师资培训有待加强。他强调,为完善STEM科普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最大化,必须要从内供外需协调。「基地要进一步开发及开放优质的科普资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更公平、更精准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基地内设有多个科学知识展板,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基地内设有多个科学知识展板,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短片

澳大谭锦荣教授

分享推行STEM成功经验

澳大谭锦荣教授分享推行STEM成功经验

 

澳门大学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

https://umstem.um.edu.mo/?lang=zh-hant

注:2021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1至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经过推荐、初审、终审及公示等程序的场所,可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予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证书及牌匾。所有申请列入此名单的场所,必须根据不同类别,并符合一系列基本设施条件及科普服务指标。

 

文:关楚婵  图:宋楚珊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