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奥妙无穷科学馆 知识的游乐园

澳门杂志
147期
  • 澳门科学馆除会邀请师生到馆内参观,亦会送服务进校园,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 澳门科学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由展览中心、天文馆及会议中心三部份组成。

  • (左)林永滔和陈思诺

  • 天文馆有助学生投入学习,暸解更多星空知识。 —— 谭迪康

  • 科学馆希望透过各类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改变大家对科学遥不可及的认识误区。 —— 梁思聪

  • 12年来,澳门科学馆持续更新馆内设施,及推出紧贴时代的节目,让更多人爱上这个宝藏科技场馆。

  • 展厅设有许多互动式装置,令大人和小孩乐在其中。图为多媒体互动桌。

  • 我们要配合国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学质素,要多走一步,肩负起,举得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张名片。 —— 邵汉彬

  • 澳门科学馆的展品设计融合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 数据科学之物联网展览,设有「智慧城市」展区,令观众瞭解物联网对生活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 澳门科学馆网页设有线上教育资源平台,助师生轻松获取科学资讯。

  • 2020/2021学年校园STEM繁星计划课程及参与人次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澳门科学馆除会邀请师生到馆内参观,亦会送服务进校园,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澳门科学馆除会邀请师生到馆内参观,亦会送服务进校园,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要知道澳门特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从澳门科学馆(以下简称「科学馆」)窥探一斑。

作为澳门的地标之一,位于外港海滨的科学馆与文化中心遥遥相对,象征了科学知识和人文艺术两股带领人类前进的力量。在这里,无论是欣赏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建筑,或是进入馆内感受声光电、数理化的奇妙世界,都会让人沉醉。

澳门科学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由展览中心、天文馆及会议中心三部份组成。
澳门科学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由展览中心、天文馆及会议中心三部份组成。

 

玩转科学 追星望月

科学馆于2009年落成启用,整体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楼高6层,由展览中心、天文馆及会议中心3部份组成。无论是太空迷、音乐迷、体育迷还是恐龙迷,都能在展厅内发现乐趣,玩转科学。

已经是第三次随校到科学馆天文馆参观的慈幼中学高二理组的林永滔及陈思诺表示,这次是专程来观看春季及夏季的星空节目。「与在学校单一的课堂模式不同,天文馆的半球形银幕可让我们以不同角度观看天空。在科学馆人员的讲解下,可更易理解天文知识。」他们说,球幕影院感觉很真实,可以模拟到不同时间的不同天体、不同状况,例如光污染的情景,球幕影院也可以清楚地模拟出来,令我们印象深刻。

(左)林永滔和陈思诺
(左)林永滔和陈思诺

有别于学校的课堂模式,天文馆的半球形银幕,可让我们以不同角度观看天空。

林永滔

在科学馆人员的讲解下,我们更容易理解天文知识。

陈思诺

 

慈幼中学天文组导师谭迪康称,为提高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会带领学生到科学馆天文馆参观,希望对学生未来选科及就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他认为,科学馆的配套设施及专业人员的讲解,对师生的帮助很大。「平时集体外出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作息时间,还十分受制于天气,因此实践难度较大。而科学馆可以模拟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天空,而且效果非常逼真,有助学生投入其中。」

天文馆有助学生投入学习,暸解更多星空知识。      —— 谭迪康
天文馆有助学生投入学习,暸解更多星空知识。 —— 谭迪康

 

愿所有星星一起闪亮

无论是邀请师生到科学馆参观,还是科学馆「送服务」进校园,馆方一直通过不同方式,与澳门各所学校保持密切合作。「馆校合作计划」作为科学馆的品牌科普活动,已有8成的澳门学校使用过服务。

澳门科学馆教育及展品部总监梁思聪介绍,「馆校合作计划」服务对象,由初时以中小学生为主,至今已发展至涵盖幼稚园及在职老师。「为了提高课程效益,我们特别推出老师培训课程,当老师完成培训后,便可把知识再传授给学生。」此外,网上教育资源平台,亦可让师生轻易得到最新的科普教育资讯。

科学馆希望透过各类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改变大家对科学遥不可及的认识误区。    —— 梁思聪
科学馆希望透过各类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改变大家对科学遥不可及的认识误区。 —— 梁思聪

为使青少年能在快乐当中学习,科学馆会配合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的小学常识课纲及中学理科课程,不时更新展厅内容,保持新鲜感。自开馆至今,馆内有一半的主题展厅已经更新内容,预计明年初之前,还会陆续更换3至4个展厅。

「馆校合作计划」的重要项目「校园STEM繁星计划」,旨在提升学校的科普水平,为学校度身订造不同课程,并会对老师进行培训,及提供如无人机等配套设施。梁思聪表示,「现时中小学很着重科普教育,但投入水平较为参差,希望透过此计划,能够帮助资源相对缺乏的学校,令澳门整体科普水平变得平均。这个计划之所以取名为『繁星计划』,是因为我们想『让所有的星星一起闪烁发光』,令我们的配套设施,能为每间学校所用。」

12年来,澳门科学馆持续更新馆内设施,及推出紧贴时代的节目,让更多人爱上这个宝藏科技场馆。
12年来,澳门科学馆持续更新馆内设施,及推出紧贴时代的节目,让更多人爱上这个宝藏科技场馆。

梁思聪说,科学馆希望透过各类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改变大家以为科学遥不可及的认识误区。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用心发掘,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比如我们平时戴的口罩、矿泉水瓶盖子的设计,都能用科学来解释。

在科学馆落成前,梁思聪已经加入团队,12年来,见证着科学馆的成长,亦见证了澳门科学氛围的变化。他认为,在科学馆的工作,永远都不会觉得沉闷,因为新的科技总是会不断涌现,求知欲驱使同事们一起去「八卦」,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向。

他表示,乐见澳门的学校科普教育氛围日益浓厚,在馆校合作的过程中,亦感受得到老师们对科普教育的热诚和冲劲,他们与科学馆携手为青少年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更好地带动学生瞭解科学,主动学习科学、运用科学。

展厅设有许多互动式装置,令大人和小孩乐在其中。图为多媒体互动桌。
展厅设有许多互动式装置,令大人和小孩乐在其中。图为多媒体互动桌。

 

理性与浪漫的完美结合

科学是甚么?在澳门科学馆馆长邵汉彬看来,科学是质疑、逻辑、概率的艺术。「出于好奇心提出问题,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与概率找到答案,去解释这个质疑,是个挺浪漫的过程。」

细看科学馆,会发现理性与浪漫的相互交织。馆外海旁的「心形树」自科学馆开幕之初就一直树立于此,在天气及日照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其树冠逐渐自然长成爱心形状,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游客前往拍照「打卡」。这神来之笔,令充满科技感的科学馆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我们要配合国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学质素,要多走一步,肩负起,举得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张名片。       —— 邵汉彬
我们要配合国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学质素,要多走一步,肩负起,举得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张名片。 —— 邵汉彬

疫情之下,虽然外地游客入馆人数减少,但是科学馆却多了许多本地市民前往捧场。邵汉彬认为,一座具吸引力或具国际水平的科学馆,首要是得到本地市民的认可和喜欢。科学馆建立了12年,已经是一代人的成长回忆,它陪伴和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令他们对科学的看法有所改变,这正是科学馆的重要使命。

科学馆获列入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体现了国家对科学馆12年来科普教育工作的肯定,这是一个荣誉,一个鼓舞,同时也带来了使命和责任。「我们要配合国家政策提升全民科学质素,谨记科学馆4大使命,包括推动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推动高新科技及科学传播,作为地标性建筑,配合澳门旅游发展,地区性科普教育及会展的平台。我们要多走一步,要肩负起、举得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张名片。」

澳门科学馆的展品设计融合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澳门科学馆的展品设计融合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数据科学之物联网展览,设有「智慧城市」展区,令观众瞭解物联网对生活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数据科学之物联网展览,设有「智慧城市」展区,令观众瞭解物联网对生活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维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谈及科学馆的发展方向,邵汉彬称,今年会以数据科学、生物多样性、低碳科技3条轴线作为发展策略。数据科学包括人工智能、网络安全、5G通信等。他透露,未来会推出一个全新的数据科学展厅,而馆内现正举办的数据科学之物联网展览,则是通过物联网知识的普及,引起大家对数据科学的兴趣。

澳门拥有不少生物物种,科学馆正计划推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展厅,藉此让观众瞭解如何与自然共存,有哪些科技可令生物链更加稳定。

至于低碳科技,科学馆本身就是一个展品。科学馆的建筑主体设计,具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功能,已获得国家最高级别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未来,馆方希望可以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运用最新的科技实现节能减排减碳,推广绿色科普。

澳门科学馆网页设有线上教育资源平台,助师生轻松获取科学资讯。
澳门科学馆网页设有线上教育资源平台,助师生轻松获取科学资讯。

邵汉彬称,透过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的成绩,可以看到澳门学生的科学素养表现理想。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科学氛围出发,评价我们的全民科学质素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广大公众对科学知识认知的广度,二是运用科学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深度,三是运用科技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为达到以上三个维度的指标,科学馆一直不断努力提升展品质素,改善管理模式,推动团队与时并进,不断追求更多高新科技题材,以更新的表达方式及切入点,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多新鲜体验。未来,科学馆会结合产业所需及人才所需,助力澳门的科普事业及全民科学质素继续进步。

2020/2021学年校园STEM繁星计划课程及参与人次
2020/2021学年校园STEM繁星计划课程及参与人次

资料来源:澳门科学馆网页

 

短片

科学馆12年

科普工作见成效

科学馆12年科普工作见成效

 

澳门科学馆网址

www.msc.org.mo

 

文:黄桂兰  图:故渺、陈思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