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換式桌遊,常被視為消閒娛樂的代名詞。然而,在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中文科教師魏俊華的創新實踐中,一套精心設計的卡牌遊戲,打破了學生對中文課枯燥無趣的刻板印象,將課堂化為一場充滿驚喜與動力的知識探索之旅。
從枯燥課堂到知識冒險
「魏俊華老師的中文課,是一場追求知識的歷程。」即將入讀澳門大學英文教育專業的何俊滔回憶道。過去,他對中文課毫無興趣,總在課堂上「偷懶補眠」。然而,魏老師以課文內容與傳統節日設計桌遊卡牌,透過答題抽卡機制,將知識點轉化為可收集的「戰利品」,點燃了何俊滔的學習熱情:「為了集齊卡牌,我拼命答題,知識不知不覺就記住了,中文課變得生動有趣!」
即將升讀香港大學文學專業的黃嘉欣分享了她的轉變。作為理科生,她原本對中文興趣索然,但魏老師的卡牌遊戲改變了她。卡牌上精美的課文要點與插畫猶如知識盲盒,激發了她的收集欲與挑戰欲。「為了換取抽卡機會,大家爭相完成學習任務,抽到卡牌時,課文記憶瞬間被喚醒,真的很神奇!」更令人驚喜的是,在魏老師鼓勵下,黃嘉欣嘗試寫詩並成功發表,這份成就感促使她選擇了文學專業。
即將成為澳門理工大學護理系學生的李思雅,對魏老師的用心深有感觸:「卡牌都是魏老師親手剪裁、設計,這份熱忱令人動容。他上課認真又生動,我們不知不覺被帶動起來。玩卡牌遊戲的過程還促進了同學間的交流。」在她眼中,魏老師的課堂氛圍輕鬆,他對教學的熱情亦極具感染力。對本就喜愛中文的李思雅而言,這份熱情讓她對中文學習更加投入。
從童年回憶到教學桌遊
這套風靡課堂的集換式桌遊,是魏俊華十餘年教學經驗的結晶。靈感源自童年的卡牌記憶,他發現市面上的教學桌遊多數缺乏持續性,過了特定知識點便被束之高閣。為此,他設計的集換式桌遊緊扣課文人物與故事,絕非生硬的知識堆砌。卡牌遊戲機制要求學生答題贏取抽卡機會,激發持續收集與交換的熱潮。所有卡牌由他親自設計製作,內容可隨時更新,靈活適配不同教學需求。
「我的設計初衷是簡單、可行、時效長。」魏俊華利用網絡素材生成卡牌圖案,還發掘學生藝術潛能,每年邀請兩三位擅長繪畫的學生參與卡牌創作。一張張卡牌凝聚了師生共同的心血,成為美育與情感聯結的載體。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將陰陽五行融入卡牌設計,為遊戲賦予深厚的文化意涵。例如「童年孟子」卡以「水」為主屬,暗喻「孟母三遷」、「斷機教子」中的母愛,將冰冷的遊戲機制根植於溫暖的文化土壤,這正是魏氏卡牌的獨特魅力與教育深意。
「樂教」方能「樂學」
在魏俊華看來,集換式桌遊教學不僅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樂學」,也讓教師沉浸於「樂教」的創造樂趣。「比起現成教具,自主設計卡牌遊戲讓教學充滿靈活性與樂趣。當老師每天自信走進教室,學生也會期待每一堂課。」他認為,傳統的分數或物質獎勵對現代學生效果有限,而言語鼓勵又對教師精力要求極高。他的解決之道正是這套「可持續獎勵系統」――集換式桌遊,利用人類的收集欲與成就感,構建內驅力驅動的學習循環,超越了其他獎勵帶來的短暫功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近年,魏老師的班級在澳門四校聯考中的中文成績顯著提升,印證了這套集換式桌遊教學法的成功。更深遠的是,課堂生態的改變:學生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思考、積極答題,課堂成為充滿挑戰與選擇的冒險之旅。魏俊華的創新不止於此,他積極舉辦教師培訓工作坊,無私分享經驗:「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激發更多老師創出屬於自己的教具。」這份教育情懷已激起漣漪,一位小學數學老師受其啟發,將卡牌遊戲機制融入課堂,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更令人感動的是,這套集換式桌遊的生命力已超越實體卡牌。一位已投身遊戲設計的畢業生,出於對這份課堂回憶的珍視,主動將魏老師的創意桌遊開發成線上版本,讓同學們通過通訊群組重溫答題抽卡、交換卡牌的樂趣。這份由卡牌遊戲延續的師生聯結,成為跨越時空的珍貴集體回憶。
魏俊華對現今學生中文水平下滑感到憂心,執筆忘字、閱讀淺薄、沉迷社交媒體讓他們對文本興趣減弱。他希望透過集換式桌遊的探索與收集之旅,重燃學生對中文的興趣。畢竟,當知識被賦予文化價值與遊戲趣味,當教師以創造者而非灌輸者的姿態投入其中,「樂教」與「樂學」便渾然天成。這套小小的卡牌,不僅翻轉了沉悶的課堂,更在年輕學子心中,點燃了對中文之美與文化之深的嚮往之火。
魏俊華 老師介紹
筆名鳴弦,澳門筆會青年協會理事,澳門別有天詩社理事。曾獲澳門文學獎新詩組優異獎、我眼中的澳門徵文比賽公開組一等獎等文學獎項。作品入選《澳門文學作品選》,《澳門文學新氣象》等合集,合著詩集《迷路人的字母》、《純粹.我們》,個人著作《釀詩嘗試集》、《讀詩札記》、《集換式桌遊教學》。曾為《華僑報》專欄作家,現為《澳門日報.學生報》創作教室點評人。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