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换式桌游,常被视为消闲娱乐的代名词。然而,在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中文科教师魏俊华的创新实践中,一套精心设计的卡牌游戏,打破了学生对中文课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将课堂化为一场充满惊喜与动力的知识探索之旅。
从枯燥课堂到知识冒险
“魏俊华老师的中文课,是一场追求知识的历程。”即将入读澳门大学英文教育专业的何俊滔回忆道。过去,他对中文课毫无兴趣,总在课堂上“偷懒补眠”。然而,魏老师以课文内容与传统节日设计桌游卡牌,透过答题抽卡机制,将知识点转化为可收集的“战利品”,点燃了何俊滔的学习热情:“为了集齐卡牌,我拼命答题,知识不知不觉就记住了,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即将升读香港大学文学专业的黄嘉欣分享了她的转变。作为理科生,她原本对中文兴趣索然,但魏老师的卡牌游戏改变了她。卡牌上精美的课文要点与插画犹如知识盲盒,激发了她的收集欲与挑战欲。“为了换取抽卡机会,大家争相完成学习任务,抽到卡牌时,课文记忆瞬间被唤醒,真的很神奇!”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魏老师鼓励下,黄嘉欣尝试写诗并成功发表,这份成就感促使她选择了文学专业。
即将成为澳门理工大学护理系学生的李思雅,对魏老师的用心深有感触:“卡牌都是魏老师亲手剪裁、设计,这份热忱令人动容。他上课认真又生动,我们不知不觉被带动起来。玩卡牌游戏的过程还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在她眼中,魏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他对教学的热情亦极具感染力。对本就喜爱中文的李思雅而言,这份热情让她对中文学习更加投入。
从童年回忆到教学桌游
这套风靡课堂的集换式桌游,是魏俊华十余年教学经验的结晶。灵感源自童年的卡牌记忆,他发现市面上的教学桌游多数缺乏持续性,过了特定知识点便被束之高阁。为此,他设计的集换式桌游紧扣课文人物与故事,绝非生硬的知识堆砌。卡牌游戏机制要求学生答题赢取抽卡机会,激发持续收集与交换的热潮。所有卡牌由他亲自设计制作,内容可随时更新,灵活适配不同教学需求。
“我的设计初衷是简单、可行、时效长。”魏俊华利用网络素材生成卡牌图案,还发掘学生艺术潜能,每年邀请两三位擅长绘画的学生参与卡牌创作。一张张卡牌凝聚了师生共同的心血,成为美育与情感联结的载体。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将阴阳五行融入卡牌设计,为游戏赋予深厚的文化意涵。例如“童年孟子”卡以“水”为主属,暗喻“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中的母爱,将冰冷的游戏机制根植于温暖的文化土壤,这正是魏氏卡牌的独特魅力与教育深意。
“乐教”方能“乐学”
在魏俊华看来,集换式桌游教学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乐学”,也让教师沉浸于“乐教”的创造乐趣。“比起现成教具,自主设计卡牌游戏让教学充满灵活性与乐趣。当老师每天自信走进教室,学生也会期待每一堂课。”他认为,传统的分数或物质奖励对现代学生效果有限,而言语鼓励又对教师精力要求极高。他的解决之道正是这套“可持续奖励系统”――集换式桌游,利用人类的收集欲与成就感,构建内驱力驱动的学习循环,超越了其他奖励带来的短暂功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魏老师的班级在澳门四校联考中的中文成绩显着提升,印证了这套集换式桌游教学法的成功。更深远的是,课堂生态的改变: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思考、积极答题,课堂成为充满挑战与选择的冒险之旅。魏俊华的创新不止于此,他积极举办教师培训工作坊,无私分享经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激发更多老师创出属于自己的教具。”这份教育情怀已激起涟漪,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受其启发,将卡牌游戏机制融入课堂,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套集换式桌游的生命力已超越实体卡牌。一位已投身游戏设计的毕业生,出于对这份课堂回忆的珍视,主动将魏老师的创意桌游开发成在线版本,让同学们通过通讯群组重温答题抽卡、交换卡牌的乐趣。这份由卡牌游戏延续的师生联结,成为跨越时空的珍贵集体回忆。
魏俊华对现今学生中文水平下滑感到忧心,执笔忘字、阅读浅薄、沉迷社交媒体让他们对文本兴趣减弱。他希望透过集换式桌游的探索与收集之旅,重燃学生对中文的兴趣。毕竟,当知识被赋予文化价值与游戏趣味,当教师以创造者而非灌输者的姿态投入其中,“乐教”与“乐学”便浑然天成。这套小小的卡牌,不仅翻转了沉闷的课堂,更在年轻学子心中,点燃了对中文之美与文化之深的向往之火。
魏俊华 老师介绍
笔名鸣弦,澳门笔会青年协会理事,澳门别有天诗社理事。曾获澳门文学奖新诗组优异奖、我眼中的澳门征文比赛公开组一等奖等文学奖项。作品入选《澳门文学作品选》,《澳门文学新气象》等合集,合着诗集《迷路人的字母》、《纯粹.我们》,个人着作《酿诗尝试集》、《读诗札记》、《集换式桌游教学》。曾为《华侨报》专栏作家,现为《澳门日报.学生报》创作教室点评人。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