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祐漢臨時辦事處自2010年第四季成立以來,積極開展社區工作,派出社工上門探訪祐漢新村七棟樓群居民,掌握住戶現況、特徵及變化趨勢,並於今年第二季完成七棟樓群2428個住宅單位的家訪。數據顯示當中租戶佔近五成,自住業主佔不足三成,更改用途作商舖佔不足一成,空置單位佔近一成。經與2007年“祐漢新村居民生活現狀調查”的數據對比分析,本地租戶數量、外地租戶數量、地下住宅單位改為商舖個案均有顯著升幅,並發現社區中存在業權不清問題。
祐漢新村七棟樓群(萬壽樓、順利樓、康泰樓、興隆樓,牡丹樓、吉祥樓和勝意樓)住宅單位共2428個,根據家訪所掌握的數據顯示,其中租戶(包括本地租戶和外地租戶)所佔比例最大,有1199個,達49.38%;自住業主有690個,佔28.42%;拒絕社工探訪或多次探訪均未能接觸的住戶有147個,佔6.05%;“假舖”(即地下住宅單位改作商舖)及“樓上舖”(即樓上住宅單位改作商舖)共112個單位,佔不足一成;確定為空置單位有226個,懷疑空置單位有23個,共約佔一成。
外地租戶數量較2007年升六成
經與2007年委員會委託澳門理工學院進行的“祐漢新村居民生活現狀調查”入戶普查數據進行對比,發現七棟樓群的住宅單位有著不同程度變化:自住業主總數量由2007年的729個下降至690個,減少了5.35%;本地租戶總數量由503個升至617個,升幅是22.66%,當中以順利樓和勝意樓的本地租戶數升幅較大,分別是66.67%和58.82%;外地租戶總數量更是大幅上升,由354個升至582個,升幅是64.41%,當中以吉祥樓升幅最大,高達139.53%,其次是興隆樓,升幅是98.15%,而康泰樓和勝意樓,分別上升87.72%和80.70%。“樓上舖”總數有所減少,由33個減至25個,降幅是24.24%,但“假舖”則由63個增至87個,增幅是38.09%。
自住業主特徵方面,萬壽樓、順利樓、康泰樓、興隆樓和牡丹樓均以中老年人為主,吉祥樓和勝意樓則以中壯年人為主;大部份業主屬勞動階層,約有兩成屬退休人士,另萬壽樓有16%的自住業主是待業;有52個屬弱勢家庭。
本地租戶特徵方面,萬壽樓、順利樓以中老年為主,康泰樓、興隆樓和牡丹樓和吉祥樓以中壯年為主,勝意樓則以中青年為主;大部份屬勞動階層,屬待業的由2.63%至21.28%不等,當中萬壽樓逾兩成本地租戶是待業;逾四成租戶已申請輪候公共房屋;有33個屬弱勢家庭。
業權不清個案將影響日後重建啟動
社工在家訪過程中,發現到祐漢新村各棟樓群存在多個業權不清個案,主要是遺產、離婚、物業登記及業權人證件共四種情況,這對日後重建能否啟動有可能造成嚴重影響,但業權屬私隱,辦事處無法主動查詢各單位的業權問題,故將利用家訪、每周定期舉行的座談會,向區內居民介紹物業登記的相關常識。另外,鑑於祐漢新村各棟樓樓齡已逾三十年,社工在家訪同時積極向居民推廣樓宇維修工作,並已成功推動其中一座萬壽樓申請《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
未來,祐漢臨時辦事處將持續保持和居民溝通,透過每周定期座談會,和民間團體合辦各類活動,將有關舊區重建的消息告知居民,從中了解居民對舊區重建的看法和期望,掌握居民面對的問題,作出適時協助。
“祐漢新村七棟樓群住戶現狀分析報告”已上載至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網頁:http://www.ccrbam.gov.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