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初,欧洲进入「大航海年代」,当时的葡萄牙人乘船东来澳门,与华人及其他族裔通婚后生下的后裔统称「土生葡人」,他们扎根澳门,却传承了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经过400多年历史变迁,外来的葡萄牙文化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形成了世上独有的土生葡人文化。
在澳门,土生葡人除了会庆祝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亦会在中秋节团聚赏月、在农历新年「派利市」……过中国传统节日,正好反映澳门中西文化共存的一面。
短片
中西合璧 舌尖上的土生文化
最爱传统月饼配香茶
第二代澳门土生葡人马央(Antonieta Manhão,以下简称Neta),出生于一个大家庭。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一家人都会食斋,中秋必定会吃月饼,她小时候会玩兔子灯笼,近年亦有参加在婆仔屋举行的中秋晚会……她说:「婆仔屋的中秋晚会,亮起众多土生制作的灯笼,气氛非常热闹,是一个成人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的节日。我们过中秋与传统的中国家庭没有太大差异,由于在中西合璧的家庭成长,所以中西传统节日该如何庆祝,我们就如何度过。中秋节是一个既有吃,又有玩的节日,何乐而不为呢?」
Neta在澳门土生土长,煮得一手美味土生菜,笑称自己其实是个百分百的澳门人,甚至可以说是个「老套」的人,出差几天便会疯狂想念澳门的粥粉面饭,更想过把电饭煲带着出差,只为吃上合自己胃口的饭菜。
不少人误以为土生葡人日常只爱喝咖啡,但在Neta家,喝茶反而是首选。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她还特意考取了中国国家茶艺师的证书,对于茶叶的种类和特点十分瞭解。Neta每次到内地工作或旅游,都必会抽空逛茶馆,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中秋节,我们家会泡上几壶好茶配月饼。」虽然至今她仍接受不了广东凉茶的苦涩口感,但家中一直有煮无花果茶的习惯,甘甜清热的无花果茶,便是他们的「廿四味」。
近年,月饼推陈出新,市面出现很多不同风格和口味的新式月饼,但Neta最喜欢的、能接受的,还是白莲蓉馅等传统口味,她说:「我觉得那些古灵精怪的『月饼』,已不能称作月饼了,只可以称之为饼食。」
中西混合料理的家庭菜
今年6月10日,「澳门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直从事推广澳门土生葡人美食的Neta十分高兴,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对土生菜有更多认识。她介绍说,葡萄牙人与中国人结婚后,不可能只吃葡国菜或中国菜,土生菜就是在这样中西合璧的家庭背景下诞生,亦是这类家庭味蕾的「中间值」。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源于十六世纪,以葡萄牙的烹调方法为基础,融汇欧洲、亚洲、非洲的食材及烹调方式,菜式丰富,变化多样。「土生葡菜是一道混合料理,会用上西式及中式材料,中西合璧,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演变,才有今日的完美结合。」
以往,土生葡菜的秘方都不会外传,每个家庭都会有其独到的味道。Neta认为,食谱秘方不外传的态度,多是旧日土生葡人的想法。所谓秘方,其实是在当时并不富裕的环境下,土生葡人只能用家中的现成食材,烹饪出不尽相同的菜肴,所以同一道菜,每个家庭都会依照自己的「秘方」烹调,因此味道才会不尽相同。
Neta以猪皮大杂烩为例说,这道菜是土生葡人家庭过年过节必备的代表菜式,经她多年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家庭的食谱都会加入萝卜。「不能因为你家用的食材与我不一样,而说你的菜肴不正宗,因为每家人的用料习惯都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向内地推广土生葡菜
俗话说:「教识徒弟无师傅」,Neta对此并无顾虑,为积极推广土生葡菜,她近年致力开班授课,并在今年携手澳门旅游局,在内地推出「澳门风情美食节」,让内地公众亲尝土生葡人美食,感受澳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魅力。
Neta在杭州接待观展客人时发现,虽然他们不少人曾到访澳门,但却不认识土生菜,又或者将土生菜和葡国菜混为一谈。事实上,混合了中西饮食元素的土生菜,是澳门独有的菜系,这地道美食是昔日澳门土生葡人的家庭菜,体现了澳门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是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见证。「相较于杭州老一辈偏甜及清淡的口味,当地年轻人的口味趋向多元化,对于土生菜的接受度更高,甚至听到有年轻人说,下次到澳门一定要品尝土生菜,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想法,Neta不但向杭州厨师传授土生葡人代代相传的美食烹饪技艺,更把传统烹饪技艺的创意元素与对方交流。Neta认为,只有亲身感受烹饪的乐趣,才会深刻瞭解到一方饮食的文化,因而在推广活动中,她提议把活动形式改成烹饪课。「当你亲手烹饪一道美食时,会全心投入到过程中,从中获得的体验,一定较单纯品尝美食来得深刻,会成为值得珍藏一辈子的记忆。」
Neta冀望,未来能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市民和旅客认识土生菜,把土生葡菜的传统味道代代相传。
澳门土生葡人美食不应局限于澳门,更应推广及传扬开去,让更多人认识。
Neta
文:黄桂兰 图:宋楚珊、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