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暑气虽然没有减退半分,但在时序上,秋天已悄然到来。在澳门大学这所国际化的校园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师生,正雀跃地融入新学期的校园生活。中秋节前夕,《澳门》杂志特别走进校园,向远道而来的师生们送上祝福,分享他们对中秋节的感想。
美国教授的中华情结
来自美国的澳门大学教授Barry Lee Reynolds,在教育学院任教英文教育科目,多年来热爱中华文化,有着一个自取的中文名字――雷贝利,他笑言有「通财」、「吉庆」的意思。2004年,他由美国前往台湾地区读书、工作。2013年,澳门大学迁入横琴新校园,规模扩大,在国际上广招教育人才,Barry选择来到澳门特区发展。
从西方文化走到台湾再来到澳门,Barry坦言是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才令他一直留在这片中华土地。他笑言在华语地区生活多年,中秋节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份。对于与中秋节有关的嫦娥奔月故事,随口已说出了几个版本,对玉兔有没有捣药的故事分支尤其熟悉。
Barry说,世界各地都有与中秋节类同的节日,以他的家乡美国为例,感恩节便与中秋节非常相似,家人亲友共聚一堂,互相问候,共享美食;中秋节的玉兔文化符号又能对应美国的复活节,连系生机与趣味的意义。可见世界各地源远流长的节庆,都有着相类似的符号文化。
然而,相同的节庆源流又能变化出别样心思,Barry举例:在台湾读书时,朋友间会相约在中秋节烧烤,社交感觉偏浓。来到澳门,则发觉传统质感较为强烈,同事间依然维持互送月饼的传统,下班后基本上是和家人一起过节,分吃月饼或玩灯笼,令他充份感受到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方的风景。
Barry的中秋节初体验,在台湾发生,当时首次品尝月饼,令他甚为诧异,难以想像咸蛋黄放入甜品之中。喜欢尝鲜的他,亦吃过新式冰皮月饼,在种种创新月饼之中,他比较接受主流的朱古力等口味。
Barry的伴侣是台湾居民,受疫情影响,两人已有多月未见。临近中秋佳节,Barry亦难免相思之苦。幸好,Barry早已融入澳门,与同事相处融洽。他说:「澳门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即使是一张西方人面孔,澳门人都会把我当作普通人看待。中西文化得以共存,令我感到非常高兴。」
他感觉到,亚洲地区仍在发展当中,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很有欲望去做一些改变。另一方面,像澳门这个悠闲城市,新科技与中秋节等传统文化都能在这里扎根开花,是令他喜爱这个地方的原因。「未来,我会以澳门作为基地,在这里发展事业。我已当自己是一个澳门人,会继续在这里过每一年的中秋节。」
各地都有的月亮节
来自马来西亚的David,中文名为赵浩彦,今年在澳门大学的机电工程专业读大四。本身是华人的他,在马来西亚一直有庆祝中秋节。在举头望明月时,David会想起小时候曾被家中长辈告诫,「千万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耳朵会被割掉!」
月亮在华人社会一直拥有圣洁高尚的形象,由于天文知识不足,加上对日月星辰的崇拜,老一辈常会告诫小孩不要随意用手乱指月亮,认为这是大不敬的行为。如果不小心指到月亮,就要双手合十,跟月娘说声对不起。关于这个习俗,有种说法是,生活中用手指向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事,长辈为了改正小孩的坏习惯才会出言训勉。相信各种传说都是人们在维护心中那个无比圣洁的月亮,毕竟这轮明月在黑暗中照亮了不少游子回家的路途。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当地的穆斯林亦有他们文化中的月亮节日――开斋节。David介绍,开斋节是全球穆斯林庆祝斋戒月结束的节日。伊斯兰教中,一个月的开始,主要是依照新月的出现作为判断,故开斋节亦是庆祝新月的节日,可比作中国人的新年,他们会在这一天穿着节庆服饰,到处拜会亲友、分享美食。David说:「月亮在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诠释,却不约而同有家人共聚的习俗,很有世界大同的感觉。」
说回中秋节,David虽然自小随华人习俗过节,然而马来西亚亦有「落地版」的中秋节食品,如融合当地食材产生的榴槤月饼、娘惹月饼、椰浆饭月饼等,已成当地过节食品主流。他笑言,若今年有机会回乡的话,一定会选购回来澳门当作手信,与好友分享。
佳节临近,中秋花灯已于澳门市内挂起,David却露出一点失落神情。他说,由去年疫情至今,已一年多没有回马来西亚,一同前来读书的好友,今年选择在马来西亚上网课,只有David一人在澳门过节,「现在只好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屏幕与家人报平安,以解乡愁。」
葡语系学生爱中华节庆
Adilson Jorge de Pina Pereira来自佛得角,中文名为裴安德,他很喜欢老师为他取的这个名字,「安德」意味着内心的平静与高尚的道德和品格。今年是他在澳门大学就读的第六年,当下在修读会计学硕士。因着葡语系国家的连结,Adilson一到澳门便被小城吸引,还认识了不少身处澳门的葡语人士。随着在澳门的时间日增,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满怀兴趣,四处发掘存在于澳门的浓厚中华传统意涵,成为中西两地文化爱好者。
每年中秋节Adilson都会在大学宿舍与各地的同学开派对庆祝,吃着月饼玩灯笼,经内地同学悉心准备,大伙儿都感受到中秋节的传统之美。开始时,Adilson也觉得将咸蛋黄放入甜点的传统月饼有点怪,如今,「我已逐渐习惯吃月饼,食物是文化的一部份,融入是自然的事。」
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Adilson说,中秋节的传统就是与亲朋好友共聚,与葡萄牙人每年庆祝的圣若翰节主旨类同,在节庆当晚,父母会亲手制作传统葡萄牙食品与子女分享。
对澳门文化有相当认识的Adilson,早年游历世界,对各地文化皆有好奇心,他说:「澳门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背景,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等不在话下,浴佛节、醉龙节等亦吸引不少旅客市民参与,我希望趁在澳门的机会,多一点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留下在澳门的美好回忆。」
文:梁鸿烈 图:宋楚珊、澳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