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衛生局錄得本年首宗懷疑 “雪卡毒” 中毒個案

衛生局
2005-11-24 20:30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今日(11月24日)錄得本年首宗懷疑 “雪卡毒” 中毒個案。患者分別為三名女性,三人曾於11月22日晚同時在本澳壹飯店用膳,當中包括進食壹尾據稱重量超過兩斤之 ‘石班’,並於進食後6小時左右漸次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肢體麻痺、四肢乏力等病徵。患者需留院觀察,目前情況尚好。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提示,事件懷疑與 “雪卡毒” 中毒有關。為此,衛生局再次呼籲市民注意飲食,以預防各種食物中毒事件發生。

雪卡毒中毒的原因是進食了含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的魚類所致。一般在 24 小時內發病。其主要病徵包括: 嘔吐、腹瀉、四肢及口角麻痺、冷熱感覺顛倒、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病徵可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等。雖然目前並無有效的螯合劑,但一般預後良好。

雪卡毒素來自一種適合熱帶地區生長的有毒海藻「雙邊毛藻」的海洋微生物,它們依附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長。主要分佈在南太平洋、印尼、馬爾代夫及南沙群島的珊瑚區。因此,含雪卡毒的珊瑚魚多數來自這些區域。毒素經由細魚吃海藻、大魚吃細魚以至人吃大魚的食物鏈中傳到人體,故越大條的珊瑚魚含毒素越高。雖然雪卡毒素積存於珊瑚魚全身,並以內臟含量最多,但它對魚本身不會引致任何病徵,因此不能從外觀、氣味、味道和肉質來分辨該魚是否存在雪卡毒。而且由於該毒素不會被高溫分解,故烹煮過程並不能除去毒素。

常見含有雪卡毒素的珊瑚魚有油、金錢龍躉、藍瓜子斑、老虎斑、老鼠斑、蘇眉、西星斑、豹星斑、燕尾星斑、紅鰽、杉斑及東星斑等。

為此,衛生局呼籲市民在食用消費時遵守下列守則,以預防肌肉毒魚類中毒:

- 減少進食珊瑚魚,尤其是超過二斤重的大海魚;

- 避免進食珊瑚魚的卵、肝、腸、魚頭和魚皮;

- 當進食珊瑚魚或在肌肉毒魚類中毒發病期間,應避免同時喝酒及吃花生或豆類食物;

- 應向信譽良好及領有牌照的商店購買珊瑚魚,若有懷疑,應放棄購買;

- 如發現有任何雪卡毒中毒的病徵,應延醫就診。

衛生局亦同時呼籲海鮮經營商,確實遵守:

- 選擇信譽良好的批發商購買珊瑚魚,並要清楚知道珊瑚魚來自哪一捕魚區;

- 應保存珊瑚魚來貨記錄,以便在需要時可追查貨源;

- 把不同來源及供應商的珊瑚魚飼養在不同的魚缸或養魚區內;

- 避免購買低於市價的珊瑚魚,因牠們可能來自新捕魚區,而沒有任何資料顯示該處一帶的魚類不含雪卡毒素。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