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专题特写

邱志杰:推「艺文荟澳」成国际艺术品牌

澳门杂志
143期
  • 「在全球的双年展城市之中,虽然澳门是新到来的一员,但我觉得,它的地位是有机会迅速攀升的!」 邱志杰

  • 《影子的邀请》(1992) Lourdes Castro

  • 此专题汇集了明清外销瓷、葡萄牙艺术家以Azulejos瓷砖传统与当代创意结合的作品、中国和中东艺术家的青花瓷新作等。

  • 《天堂之门》(2013) Rashed AlShashai

  • 4件造型独特的竹编展品,由德国艺术家Sascha Pohle创作。

  • 《生死的神奇循环》2021 Pannaphan Yodmanee

  • 《城市与自然》(2021) 贡坎

  • 《孩子们》(2019) Michael Frei& Mario von Rickenbach

  • 《机场》(1987-2012) Peter Fischli与 David Weiss

  • 《母语》(2002) Zineb Sedira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在全球的双年展城市之中,虽然澳门是新到来的一员,但我觉得,它的地位是有机会迅速攀升的!」  邱志杰
「在全球的双年展城市之中,虽然澳门是新到来的一员,但我觉得,它的地位是有机会迅速攀升的!」 邱志杰

甚么是美?人们常认为美是一种愉悦,令人赏心悦目才能称之为美,但在「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2021」总策展人邱志杰看来,美的本质是一种启蒙,而美的经验,往往与「刺痛」有关。

 

短片

【艺文荟澳主场展:藉着艺术联系世界】

 

以艺术唤醒世人想像

与邱志杰的访谈,由「何谓美」开始说起,继而被他启发,对艺术有了新的体会。他说:「艺术经验⋯⋯是先会觉得一个东西怪、一个东西新,因此会觉得刺激,甚至是刺痛。当刺激到一个激烈的程度,人们会觉得震撼,震撼到更激烈的程度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一直在睡觉,现在被叫醒了,这就是艺术带给人们的『苏醒感』。此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一直被『绑着』,现在被松绑了,挣脱了,这种感觉可以称之为『解放感』,会产生『我怎么没想到还可以这么做』的感觉。」

「艺文荟澳」由多个展场组合而成,主场展设于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正是邱志杰。他表示,观展的人选择来到艺术馆,其实是来「换脑子」、「开脑洞」的。他们可能是个每天朝九晚五或者「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白领、每天要买进卖出的生意人,或者是个每天要听命上级、管理下级的公务员。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套路化,而形成套路之后,就会把其他的选择视为不可思议。「这时,来一个当代艺术的双年展,就给予了人们一次机会,从原有的那些日常习惯和套路中跳脱出来,重新感知世界。」邱志杰兴奋地说。

「这种跳脱就如同让精神『洗了个热水澡』一样,人会变得神清气爽,重新变得自由、敏感和开放。而这正是一个人,有创造力地去当一个白领、有创造力地去经商、有创造力地去做一个公务员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选择来看当代艺术的双年展,其实是来接受一种创造力的复苏。

每个人生来就有创造力,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理性生活中被套路化和教条化,人们一再地被压抑,当遇到一个好的当代艺术家的时候,这些创造力就有机会得到复苏。正是因为这些当代艺术家的坚持与不妥协,唤醒了人们的创造力与想像力,这也正是双年展对一个城市的价值所在。

 

第一章  「妈祖的梦」

首章以大航海时代作背景,介绍明清朝时期经澳门转运至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中国外销瓷。 

《影子的邀请》(1992) Lourdes Castro
《影子的邀请》(1992) Lourdes Castro
此专题汇集了明清外销瓷、葡萄牙艺术家以Azulejos瓷砖传统与当代创意结合的作品、中国和中东艺术家的青花瓷新作等。
此专题汇集了明清外销瓷、葡萄牙艺术家以Azulejos瓷砖传统与当代创意结合的作品、中国和中东艺术家的青花瓷新作等。

 

把澳门历史浓缩于展览中

在是次「艺文荟澳」筹备的过程中,疫情为策展人带来了不少挑战。邱志杰拥有丰富的策展经验,「艺文荟澳」的策划,既要呼应澳门这座城市的地理和文化身份,亦要符合今天全球化的特殊时刻,并紧贴全球当代艺术世界的议题。邱志杰以「全球化的进与退」为主场展的讨论语境,分为「妈祖的梦」、「利玛窦的记忆迷宫」和「全球化的进与退」三部份,为观展者带来寓意深长的反思。

在「妈祖的梦」展区中,汇集了经澳门转运的明清外销瓷、葡萄牙艺术家以传统瓷砖与当代创意相结合的作品、中国和中东艺术家的青花瓷新作等;「利玛窦的记忆迷宫」作为第二展区,展示500多年来西方世界的中国观,呈现各国艺术家基于中国文化的想像和创作;「全球化的进与退」作为本次主场展的第三展区,是对前两个展区空间和时间上的总结,透过展品展示世界各地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疫情期间的艺术思考。

是次双年展,除了主场展外,还设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创意城市馆、公共艺术展、本地作品征集展、平行展等部份,举办共计30项、在25个地点展出的艺术展览,延续「全城美术馆,处处艺术园」的展现模式。

要策划一个如此大型的文艺盛事,策展人除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叙事能力,还得具备一双「慧眼」,发现优秀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为了提升双年展的认受性和层次感,邱志杰采用了「老大师」加「新秀」的组合模式,邀请年轻艺术家加入双年展。他说,像刘小东(注一)这类老大师的作品,质素自有保证,通常不会令人失望,但双年展还得推出一两位像时子媛(注二)这样的新秀,营造火花。「只有年轻艺术家通过这个双年展成名,『艺文荟澳』才会在历史上被人铭记。」

邱志杰进一步解释,老大师带新秀的组合形式,除可为新秀提供学习机会,还间接证明了其实力,有助新秀被艺术界认识。对老大师而言,与新秀一起展览,亦可显出活力还未僵化的一面。「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一般大型的双年展,都会采取这种策略挑选艺术家。」

 

第二章 「利玛窦的记忆迷宫」

此章挑选了一些曾受中华文化气息感染的国际艺术家作品,展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诠释。 

4件造型独特的竹编展品,由德国艺术家Sascha Pohle创作。
4件造型独特的竹编展品,由德国艺术家Sascha Pohle创作。
《天堂之门》(2013) Rashed AlShashai
《天堂之门》(2013) Rashed AlShashai

 

借鉴老牌艺术展经验

邱志杰在澳门回归前曾到过澳门,慢活的节奏、老城区的骑楼、以榕树为中心的街心广场、社区里淳朴的人情味,安静祥和的澳门,与他的老家厦门十分相似。「我后来才知道,澳门望厦村名字的由来,就是遥望厦门之意,这让我对澳门多了一份亲切感。」

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令这座城市注定跟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同时作为东西科技与文化交汇的地方,孕育出包容的城市特质。而这种「包容」,对举办一个国际艺术双年展特别重要,因为这可以允许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座城市互相交换各自的经验、想像和痛苦。

邱志杰认为,不管从历史渊源,或是从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来看,澳门所扮演的角色,都能把「艺文荟澳」孕育成全球最好的双年展之一。「在全球的双年展城市之中,虽然澳门是新到来的一员,但我觉得,它的地位是有机会迅速攀升的!」

在地球的另一端,与澳门有几分相似的意大利威尼斯,既有为人熟知的双年展,亦是一个旅游城市、美食之都。威尼斯虽然地方不大,但策展人懂得善用特色街巷策展,因地制宜,成功塑造出国际着名的艺术展览品牌,形成规模效应,直接带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生死的神奇循环》2021 Pannaphan Yodmanee
《生死的神奇循环》2021 Pannaphan Yodmanee

邱志杰形容,自己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跑着看展览」,主题展、平行展,加上几十个国家馆,令威尼斯双年展就如同一个热闹的火锅。他说,主办方只须用心做好主题展,至于其他的国家馆,各国为了于艺术中较量,都会请来最好的策展人及艺术家,德国馆怕输给法国馆,法国馆怕输给英国馆,……这相当于主办方只须准备好一个锅底,这位客人带来了鱼片,另外的客人带来午餐肉,其他客人带了羊肉、墨鱼丸……自然形成了一场最丰盛的宴席,其中总有一道菜是合你胃口的,这正是威尼斯双年展不会完全让人失望的原因。

从威尼斯双年展的「火锅模式」得以启发,邱志杰决定在「艺文荟澳」设立「创意城市馆」,借助其他地方的优秀展览,助澳门跻身到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版图中,为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奠下基础。

今届首设的「创意城市馆」(详情请参阅另文)分别以美食之都澳门、文学之都南京、设计之都武汉及媒体艺术之都林茨作为创作主体,于4个不同地点展出,为公众带来兼具提升观展素养及生命教育功能的艺术佳作。邱志杰希望,在疫情过后,澳门能够邀请更多的城市,以创意连结不同城市脉络,令澳门「艺文荟澳」双年展这个平台更加多元与精彩。

 

第三章  「全球化的进与退」

最后一章借艺术家的视觉,探索急剧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等问题。

 

「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2021」主场展

第三章「全球化的进与退」

展期:7月16日至10月17日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7时(下午6时30分停止入场)逢星期一休馆,公众假期照常开放

 

《城市与自然》(2021) 贡坎
《城市与自然》(2021) 贡坎
《孩子们》(2019)  Michael Frei& Mario von Rickenbach
《孩子们》(2019) Michael Frei& Mario von Rickenbach
《机场》(1987-2012) Peter Fischli与 David Weiss
《机场》(1987-2012) Peter Fischli与 David Weiss
《母语》(2002) Zineb Sedira
《母语》(2002) Zineb Sedira

 

注一:刘小东,1963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金城。重要个人展览包括:2016年,「刘小东:MIGRAZIONI」,斯特罗齐宫(PALAZZO STROZZI),佛罗伦萨,意大利。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与美国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SFMOMA)等机构收藏。

注二:时子媛,199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201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

 

文:黄桂兰    图:文化局、故渺、陈思礼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