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社區防蚊成效,提升居民辨識及清除蚊蟲孳生源之能力,普及蚊媒防治知識,共同預防基孔肯亞熱與登革熱(下稱“雙熱”),衛生局聯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民眾建澳聯盟及澳門江門同鄉會,於今(16)日持續於新勝街、連勝街及田畔街一帶展開入戶宣導。未來3天,宣導隊伍將陸續前往祐漢、馬場海邊馬路、水坑尾街、瘋堂中斜巷、新馬路與草堆街等多個社區,推動蚊媒防治健康教育,落實防蚊知識“走進社區、走近居民、走入家家戶戶”,切實提升居民自我防護意識與實踐能力。
值得指出的,自10月13日起再度啟動為期7日多“健康社區—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社區聯合大行動後,民眾建澳聯盟及澳門江門同鄉會便積極加入,且獲市政署提供場地支援,使社團協作規模進一步擴大。行動期間,衛生局與各社團每日動員約140至160人,分赴本澳多個高風險區域執行巡查與宣導任務。宣導隊挨家挨戶上門除派發防蚊噴劑及衛教資料外,亦指導居民辨識家中易積水位置,並示範正確清理方式,以降低白紋伊蚊孳生環境。
10月13日至15日期間,宣導隊已於青洲、下環街、龍嵩正街及紅窗門街等高風險區域展開工作,累計巡查逾9,000戶,面對面向超過3,700戶居民進行防蚊宣教,進入約950個單位進行手把手現場指導。共發現約1,100個積水容器,其中44個已有孑孓(蚊幼蟲)。常見積水點包括水養植物容器、盆栽底盤、未加蓋儲水容器、祭祀用杯皿、洗手間儲水設備,以及陽台地面與各類堆放容器。
要再度提醒的是,在進行社區聯合大行動時,衛生局人員會穿著印有局方標誌的制服,社團成員則穿著各自團體服裝,以便識別,居民若有疑問,可要求工作人員出示證件核實身份。
“雙熱”是由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人體而引起,本澳常見的傳播媒介為白紋伊蚊,此類蚊子在水中完成卵、幼蟲、蛹三個發育階段,約7天即可羽化成蚊。因此,若不及時清除積水,白紋伊蚊很快就能繁殖並擴散,增加病毒傳播風險。相反,每星期至少清除積水一次,就可消滅水中孳生的蚊子,防止病毒傳播。即使少量積水也可成為蚊子孳生溫床,為有效預防蚊媒疾病,居民應採取以下措施:
透過持續清理家中積水源頭,可有效減少白紋伊蚊孳生,降低“雙熱”傳播的風險,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衛生局將持續加強社區宣導與巡查工作,與居民攜手營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居民若有疑問,可致電衛生局傳染病熱線28700800或瀏覽傳染病資訊網頁http://www.ssm.gov.mo/csr及預防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專頁https://www.ssm.gov.mo/apps1/DenguePrevention/ch.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