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今日(6月5日)接獲一宗腸病毒群集性感染報告,位於水坑尾街的婦聯托兒所大L班,共5名幼童發病,3男2女,年齡為2至3歲,最早個案於6月3日開始出現腸病毒感染徵狀,各患者已到醫療機構診治,病情均較輕,無住院、無出現神經系統異常症狀或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個案。衛生局現正採集樣本進行檢測,有關托兒所亦已進行全面清潔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另,根據監測數據顯示,5月份本澳腸病毒感染個案增多,腸病毒漸趨活躍,衛生局呼籲巿民注意防範。
據衛生局的監測資料顯示,今年自1月1 日截至6月4日,臨床醫生申報的腸病毒個案共2391例。自5月開始,腸病毒感染個案數則持續升高,5月份申報的腸病毒個案為1056例,較4月份429例和去年同期的486例升高約1倍。同時, 5月衛生局共收到19宗群集性腸病毒感染事件報告,較去年同期11宗多;而自1月1日至今累積共有49宗腸病毒感染群集性事件,均發生在托兒所和幼稚園。今年至今沒錄得任何腸病毒伴神經系統感染患者。腸病毒感染均呈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高峰期有所不同,故同比和環比均可能出較大變動;今年的感染高峰期亦較往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別為7月份和6月份)較早出現。實驗室病原監測方面,今年至今公共衛生化驗所共檢出腸病毒111株,陽性率30.5%,主要為柯薩奇病毒。而5月曾檢出一株EV71型腸病毒,該名患者為1歲男童,無出現任何神經系統異常症狀或其他嚴重併發症並康復。
腸病毒感染可由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EV 71型腸病毒等引起,世界各地全年均有發生,一般以夏季高發,可引致多種疾病,比較輕微和常見的有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亦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等。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為3至7日。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病者的排泄物傳染,亦可經飛沫、接觸受污染的物件等途徑傳染。兒童在托兒所、幼稚園等地方經常聚集一起,遊戲時會密切接觸,傳染性頗高的手足口病便容易暴發。發病初期有發燒、喉嚨痛,然後手掌面、腳及臀部出現小疱或不痛不癢的紅疹,口腔內會有小疱疹,繼而潰爛。7至10日內水疱與紅疹會漸漸消退,自然痊癒。腸病毒的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中都存在病毒,而糞便可能延至數星期後仍帶有病毒。
衛生局正密切留意腸病毒疫情的發展,並強調大部分腸病毒感染個案可自行痊癒,但少數病人可能出現致命的併發症。衛生局呼籲家長、學生和學校、托兒所、院舍工作人員採取下列措施,預防腸病毒感染:
個人:
學校和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