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口岸一帶是多年前填海造地而成,經歷多年後,步行區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正常沉降,路面變得凹凸不平。考慮到位於友誼大馬路及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之間較早發展的區域的沉降已趨穩定,土地工務運輸局於2010年開始分三期整治該區道路,改善步行及營商環境,工程同時一併更新區內的下水道管網;而最後一期即第三期工程已於早前竣工。
分三期整治改善區內環境
為改善新口岸區的路面情況,土地工務運輸局三年前開始分階段整治區內多條內街,為行人提供較舒適的步行環境,把集中於外街的人流適度引導至內街,藉此改善區內的營商環境。
於2010年動工的第一期施工面積約10,000平方米,包括宋玉生廣場、友誼大馬路、廣州街及北京街所圍繞的內街;第二期的施工面積最大,約有15,000平方米,包括宋玉生廣場、廈門街、友誼大馬路和高美士街所圍繞的內街,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已先後於前年及去年竣工;而於去年11月動工的第三期工程包括宋玉生廣場、十月一日前地、北京街、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所圍繞的內街,施工面積約6,000平方米。
一併優化交通及地下管道設施
該整治工程主要改善路面沉降狀況,同時會重鋪行人路及更換飾面,沿行人路設置導盲磚,將內街中央露天部份的行人路適當調升,消除行人路與周邊大廈柱廊底行人通道的高差,使內街成為一整體的步行區,並重新安裝特色街燈,增加戶外輔助照明,改善內街較為昏暗等問題;另外,工程期間一併更新了內街出現沉降的雨水下水道,以及因應區內商業活動及人口增長增設了污水下水道。
為配合新口岸區的發展,該整治工程同時考慮到區內的實際環境,優化交通配套設施,包括調整停泊車位、加設的士站、旅遊巴及一般車輛上落客貨區等;此外,亦協調電力、電訊、天然氣及有線電視等公司一併鋪設所需管道,避免短期內重複開挖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