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多項大型基建工程即將展開

澳門特區政府
2001-11-14 21:32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建設發展辦公室及土地工務運輸局負責人今(十四)日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興建第三條澳大橋及內港重整規劃,強調第三條澳大橋可進一步完善本澳整體道路網,以及分流來往澳間的車輛;當局並希望透過內港重整帶動旅遊業及附近地區的經濟發展。   

建設發展辦公室主任羅定邦表示,新大橋採取雙層式設計,下層行車道於颱風來臨時開放使用,供雙向單線行車,使澳間的交通不致因天氣關係而中斷,此外,下層行車道亦可因應城市未來發展設置輕便鐵路。   

羅定邦指出,預期大橋的興建工程可於明年底展開,而招標工作於完成圖則設計後就可以進行,施工期約三至四年,總造價約四億澳門元,並需要六百名工人及技術人員參與。   

第三條澳大橋總長度為二千二百米,雙向各三線行車,連接澳門融和門西側及氹仔西北角一帶。大橋兩端各有引橋直達澳多個地區,澳門一側可通往旅遊塔、文化中心、中區及媽閣區,氹仔一側可直通澳門大學附近及市中心,亦可經望德聖母灣大馬路通往路城。   

建設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梁以恆表示,現時大橋兩端接駁點的選址,是經過當局審慎研究及分析多個方案,在充分考慮本澳整體景觀及平衡澳間交通佈局等問題後,才作出決定。  

他又表示,經由第三條澳大橋來往澳市中心的車程與舊大橋相若,而新大橋每小時的雙向車流量最高可達九千架次。   

另外,土地工務運輸局局長賈利安指出,內港將劃分為碼頭作業區、旅遊觀光區及漁業區,其中以司打口至二十號碼頭一帶的旅遊觀光區為優先規劃的區域。該地段的建築物有一定歷史價值,故當局會在保持具特色樓宇面貌的前題下,將該地段規劃為商業及旅遊區,並整治區內交通及粉飾街道,藉此帶動附近地區包括新馬路、福隆新街一帶的經濟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計劃中的旅遊觀光區將包括娛樂場、食街、海鮮港、廣場、沿海步行徑、主題公園、酒店及商店等,同時會加建可容納旅遊巴士的停車場。   

賈利安指出,目前已有私人發展商與政府接觸,表示有興趣投資內港重整的部份項目,而當局會儘快開展一些公共工程,如司打口對出的沿海廣場及行人天橋將於明年動工。   

媽閣區方面,海事博物館前的廣場將擴大並闢為行人專用區,同時預留一塊地段興建渡假式酒店。賈利安表示,為解決媽閣區的交通問題,當局將會沿岸填海興建一條連接南灣及內港的環(半)島公路。   

此外,當局亦計劃於旅遊塔附近興建總面積四萬平方米、造價約四千萬澳門元的南灣湖廣場,工程將於十二月招標,總施工期預計為一年至一年半,落成後可作為休閒及文化活動場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