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今(28)日接获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列为本澳今年第5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患者为70岁女性,本澳居民,居于海湾南街信和广场第三座盈和阁,退休人士。患者独自于7月14至18日由澳门到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探亲,回澳后于7月25日早上出现右下肢关节痛,自行服药,无就医;27日早上发现右膝及手臂皮疹,28日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就医,经公共卫生化验所检测证实为基孔肯雅病毒阳性。患者目前病情稳定,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治疗中。
根据患者旅游史、出现症状的时间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被列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是本澳今年第5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卫生局将派员到患者在澳居所及主要活动地点附近进行防范性灭蚊。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又称屈公病,是一种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关节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倦和皮疹等,多为轻症并持续数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但关节痛可严重到影响个人活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对症治疗为主。
卫生局将持续密切关注邻近地区基孔肯雅热流行的情况,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轻心,倘需前往东南亚地区和该疾病流行地区时,应注意防范。同时呼吁全澳居民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
居民如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的居住地点或旅游史;医生应对怀疑基孔肯雅热病人及时作出检测和通报。卫生局公共卫生化验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热检测服务。若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28700800或浏览传染病网页http://www.ssm.gov.mo/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