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赵琦领导的研究团队针对免疫检查点B7-H3设计了两种崭新的免疫治疗抗体药物,可以用于提高病人自身免疫系统抗肿瘤的能力,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液学和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刊登。
目前,免疫疗法通过启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肿瘤细胞会逃避免疫系统的T细胞或者自然杀伤(NK)细胞对其清除,所以免疫治疗的核心是增强这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应答。针对B7-H3,研究团队设计了两个抗体药物(CART细胞和双特异抗体)来启动免疫细胞。两个抗体药物均可以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强烈免疫应答,促进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形成突触,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介导肿瘤细胞死亡。这些研究为临床免疫检查点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重要的策略。
是次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人类治疗癌症的一大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免疫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SCLC约占肺癌总数80%-85%,是目前导致全球和中国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瘤种。然而,临床数据显示PD-1抗体只对部分病人有效。赵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与PD-1类似的蛋白B7-H3与NSCLC病人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他们也发现在高达76%的NSCLC病人肿瘤组织中表达B7-H3蛋白,但作用机制与PD-1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互补,表明B7-H3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个靶点。
CART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把B7-H3抗体表达在T细胞表面直接引导T细胞靶向肿瘤细胞。而双特异抗体被设计为肿瘤细胞和NK细胞之间的“桥梁”,一个臂与NK细胞表面抗原CD16结合,另一个臂与肿瘤B7-H3结合。研究发现,两个抗体药物能启动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肿瘤细胞凋亡;还发现B7-H3抗体的阻断可诱发产生大量活性氧,阻滞肿瘤细胞代谢通路。在动物模型中,结果显示药物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这些新设计的靶向B7-H3抗体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进入临床转化。
澳大两位博士生刘婕和杨朔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赵琦为文章的通讯作者,而澳大健康科学学院教授罗茜、陈国凯和副教授狄利俊亦作出重要贡献。此项研究获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文件编号:131/2016/A3和0015/2018/A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件编号:2019YFA0904400),广州市科技局(文件编号: 201807010004)和澳门大学(文件编号:MYRG2019-00069-FHS和SRG2016-00082-FHS)资助。文章全文可浏览:https://doi.org/10.1186/s13045-020-01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