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澳大鏡海人文論壇探討中西文學闡釋與諷寓傳統

澳門大學
2025-04-07 16:51
  • 張隆溪

  • 澳大鏡海人文論壇探討中西文學闡釋與諷寓傳統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辦“鏡海人文論壇”,由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礪德講席教授、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比較文學特聘教授張隆溪以“意在言外和諷寓解釋”為題發表演講,吸引眾多師生參與。

澳大人文學院助理院長鄺耀基致歡迎辭時指,澳門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次論壇的主題與東西文化對比有關,涉及多個人文範疇,恰與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擔當的重要角色相合。澳大人文學院副院長張健介紹了張隆溪的學術背景及成就,指出他長期致力於中西文學和文化比較研究,出版中英文專著20餘部,發表數百篇論文,被譽為“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也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縮影。透過他的求學經歷,師生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特殊境遇中自強不息的努力過程。

張隆溪從寫作《中國文學史》的動機談起,指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文學長期在世界文學中佔據主導地位。如今,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海外對中國文學興趣日增,對中國文學的介紹卻仍有缺失。他強調,西方學界長期以來將中國文化置於西方文化的對立面,從而導致對中國文學傳統的闡釋不足。西方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僅有紀實功能,不存在西方文學傳統中的想像和虛構,忽視了中國“意在言外”的傳統。他向聽眾講解了傳統“儒”、“道”思想對“言”與“意”關係的闡釋,梳理傳統經學對語言的否定如何進入文學批評,並使“意在言外”成為中國傳統文人創作追求的過程。他亦借清代詩人沈德潛的論述強調,中西方同樣意識到讀者在多元闡釋中的作用,但與西方絕對的相對主義不同,中國傳統文學批評認為讀者對文本的詮釋存在高下之分、深淺之別。張隆溪表示,通過比較西方對《荷馬史詩》的批判以及中國文人對唐代詩人李白詩歌的評價,中西方對詩歌的批評在諸多方面亦具有相似性。

在問答環節,澳大師生就非語音文字是否一定能避免邏各斯中心主義、《莊子.外物》篇“得意而忘言”中“得意”的內涵等內容,與張隆溪進行深入探討。張隆溪強調,無論採取哪種視角,文學闡釋須立足上下文語境與歷史環境,尋找充分的證據支撐論點。

是次論壇為“鏡海人文論壇”2024/2025學年的第五講。論壇每學年都會邀請不同領域的知名人文學者,與師生分享前沿研究成果。過往的論壇主題涵蓋文學、語言學、歷史、翻譯、藝術等多個領域。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