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幹細胞研究新突破 助脂肪移植整容手術
澳門大學
2021-04-21 17:17
  • MSC提高脂肪移植後的存活率

  • MSC可望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材料通過促進脂肪移植而廣泛用於整容手術

  • 徐仁和(第一排中間)、Roma BORKAR(第三排中間)、鄭德錦(第三排右二)、王曉燕(第三排左三)、李恩琴(第一排左一)。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特聘教授徐仁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幹細胞研究中取得突破,發現人胚幹細胞經滋養層分化的間充質幹細胞具有顯著治療效果,該細胞可望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材料通過促進脂肪移植而廣泛用於整容手術。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國際知名期刊《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刊登。

自體脂肪移植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美容整形手術當中,如腫瘤手術後面部和身體的修復整形,抗疤去皺治療,乳房的重塑等。然而,移植後脂肪組織由於缺乏血液供應而壞死和纖維化,移植物的存活比例介於25-90%之間。眾所周知,人胚幹細胞分化的間充質幹細胞(MSC)可以從成體組織如脂肪、骨髓和臍帶中分離出來,這些MSC可以通過促進再生和改善血供來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但是成體來源的MSC依賴供體的捐獻,有傳播潛在病原體和突變細胞的風險。用患者自身的MSC進行移植,儘管不存在類似問題,但是自體能提供的MSC十分有限。相比之下,人胚幹細胞具有來源無限和品質功能穩定的優勢,可以通過分化為MSC而成為成體組織來源MSC的最佳替代品。

研究團隊已在多種動物疾病模型上證實,人胚幹細胞經滋養層分化的間充質幹細胞(T-MSC)在小鼠和猴子的多發性硬化症、腸炎和關節炎模型具有顯著治療效果。T-MSC在野生型和糖尿病小鼠的皮膚損傷模型還能促進傷口癒合。T-MSC已獲得中美專利,並完成臨床前藥效動力學研究和通過生物安全性。去年,美國食藥監局(FDA)已允許T-MSC作為研究性新藥(IND)用於多發性硬化症的臨床試驗。

在本研究中,團隊發現T-MSC能提高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並維持移植物的重量,與臨床常用的基質血管成分(SVF)和成體來源的MSC相比,毫不遜色。該團隊還發現T-MSC在移植後的24小時內,像膠水一樣將分散的脂肪小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被囊膜包裹的移植物,並通過新生血管形成和脂肪細胞的再生促進移植物的功能重建。徐教授已就這項T-MSC的新用途申請了中美專利。

有關論文《人胚幹細胞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通過促進脂肪聚集、分泌CCL2因子和動員巨噬細胞來改善脂肪移植》的通訊作者為徐仁和,與博士生Roma BORKAR和鄭德錦,博士後王曉燕和研究助理李恩琴共同完成。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黃冠豪的博士生苗正強為該研究提供了生物資訊分析的支援。此項研究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FDCT)(檔案編號:095/2017/A2和0112/2018/A3)、澳門大學(檔案編號:MYRG2016-00070-FHS,MYRG2017-00124-FHS和CPG2021-00031-FHS)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科研資助(檔案編號:0008/2019/AFJ)。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