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進行跨學科研究合作,利用先進的集成電路技術及採用平行處理實驗樣本手段,研發出可攜式的快速核磁共振實驗平台。此研發不但大大提升核磁共振實驗的操作效率,更能廣泛應用到生物檢測技術,如用在血液和蛋白質的分析檢測,並能大大降低傳統生物檢測的成本和時間。
是次與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合作的是澳大微電子研究院助理教授李家明,他在2017年以澳大“濠江學者"身份,應邀到哈佛大學擔任兩年的博士後訪問學者。期間,李家明與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物理系團隊展開跨學科研究,從而改良原有的技術,使核磁共振平台更有效地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如檢測蛋白質濃度、分子結構、食物樣本之成份等。李家明表示,團隊其中一位成員是油田服務公司斯倫貝謝有限公司的科學顧問,從他身上能更清楚了解相關研究的長短處,從而改良研究成果。
是次研發以使用於核磁共振檢測之半導體晶片及可攜式磁石為主,並結合平行處理實驗樣本之手段,以降低檢測所需時間,可應用於生物(如DNA和蛋白質)及化學樣本的快速檢測,大大降低檢測成本及所需時間。李家明表示,市面上的核磁共振檢測儀器一般體積較為龐大,並且需要專業技術員去操作及步驟煩複,有了這項可攜式核磁共振技術後,將儀器的體積大幅縮小,成本從五、六十萬澳門元降低到三、四萬澳門元,並簡化實驗所需人力及步驟。而且不一定在大型實驗室,即使是家庭式診所也能負擔得起,希望此技術能普及至世界各地。
李家明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2012年自澳大獲得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士學位,並成為澳大榮譽學院的首屆畢業生之一。在就讀本科三年級時,已開始參與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由於能力出色,畢業後直接獲錄取為博士生,其導師為該實驗室副主任麥沛然及副教授羅文基。2017年,更獲IEEE固態電路學會頒發“博士生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