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正致力推動和落實多項防災減災的政策措施,多名主要官員今(12)日在行政長官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就各個範疇應對重大災害的工作部署和計劃措施作出介紹。
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表示,行政法務範疇的防災減災工作,包括加強渠網監控及疏水能力。民政總署已於今年首季開展內港雨水泵房及雨水涵箱渠建造工程,預計可於本年5月開始招標,2021年完成建設。工程竣工後,可將新馬路至水上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的雨水截流,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並排入內港25號與26號碼頭之間水域新建的雨水泵房,利用排澇手段解決暴雨的內澇問題。目前已開展有關路段的管線遷移計劃,以便預留足夠的地下空間興建大型雨水涵箱渠。
至於計劃在2017年底建立的雨水泵房網絡實時遠程監控系統,現正進行系統的測試工作。當泵房出現運作異常,可通過手機聯絡多名負責人,並提供實時影像和流量數據等雨水泵房的運作情況,及時派員作出處理。政府又計劃於2019年對可能受風暴潮淹浸而影響運作的泵房設備完成硬件加高工程,並透過購置大功率供電車或升級後備發電機,確保在電力供應中斷時泵房能維持正常運作。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指出,保安範疇將修訂現行的民防法律制度、制定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以及建設應急指揮應用平台。在完善民防體制和制度方面,保安當局參考了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組的建議,著手制定《民防綱要法》及兩部配套行政法規,相關的框架文本已初步草擬完成,並已送交行政會安排政策性討論。
他補充,保安範疇開展的工作計劃有明顯進展,短期計劃方面,保安當局已完成增設電話熱線和口岸民防資訊廣播系統,並正在本澳多處設置民防警報系統;中期計劃主要涉及民防法律制度的檢討以及應急預案的完善;至於長期計劃,目前已將澳門半島建設新民防和應急行動中心辦公大樓的需求計劃交予工務部門研究,此外,會為教育部門製作學校防災工作計劃等。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工務部門必會做好為防災減災而展開的工程項目,但鑑於極端天氣很難預料,所以各界都應有所準備。另外,政府將修改公共停車場使用及經營規章,當懸掛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信號,或發出第三級警告/黑色風暴潮警告時,在低窪地區的停車場在隨後一小時關閉,羅立文就此表示,相關措施是針對交通事務局轄下的公共停車場,至於私人停車場,政府會作出勸喻及與之加強溝通。
警察總局局長馬耀權就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作出介紹,他表示,雖然目前的應急預案對緊急情况做了預設,但在天鴿救援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對颱風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估計不足,因此,有必要對應急預案體系進行完善和補充。
根據特區政府的工作部署,警察總局將建立健全應急預案,以及建設應急指揮應用平台。總體應急預案的修訂版本將於今年4月底前完成,而專門針對風暴潮而制定的專項應急預案“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已完成,並將於4月28日進行實地演練。至於應急指揮平台,在災害發生時用於應急指揮,平時則用於培訓、演練、聯合演習等方面,藉以全面提升澳門應急管理能力和總體統籌指揮能力。同時,預計在2022至2028年構建澳門應急指揮與城市安全運行一體化平台,進一步推進智慧安全城市。
馬耀權續說,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亦已制定,在緊急情況下,低窪地區的市民應向上撤離,如時間允許,可自行撤離到朋友或親友家中,又或到政府設定的16個避險中心暫避。對於弱勢人士,社會工作局正進行登記工作,有需要時當局會首先對他們作出安全撤離。
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柯嵐補充,根據“天鴿”颱風時的水浸區域圖及統計暨普查局的數據,全澳居住於水浸區域地下層單位的住戶有566戶,如果以每戶4人計算,約有2,264人,當中包括146名殘障人士。
她指出,因應撤離計劃,社工局現時與各社服團體合作,預先統計和整理有特殊輔助需要的服務名單,特別是居住在低窪地區的人士,預先評估其前往避險中心的能力,包括是否有能力由家人協助或自行前往,然後篩選出有需要協助的服務對象,並由所屬的機構制定撤離的計劃。社工局將跟進各社服設施在本年風季來臨前完成自身的防災緊急應變計劃,同時讓各社服團體和設施透過成立應變小組,及早為防災工作作出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