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一座城市的環境需要市民共同維護,而作為澳門這座城市的環境保護事業的領導機關,環境保護局持續透過制訂一系列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提升及建設基礎設施以增強固體廢物的處理能力、推行環保及能源政策措施,以擴大宣傳教育渠道等不同的方式,帶領社會大眾攜手締造澳門宜居宜遊的環境,進一步實現「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的長遠願景。
環境保護局
www.dspa.gov.mo
加強基建紓緩固廢壓力
「源頭減廢,分類回收」是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廣的廢物管理政策,環境保護局(下稱「環保局」)環保基建管理中心高級技術員劉少開介紹,環保局多年來一直多管齊下推動環保工作,持續落實《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年)》內的各項短中長期方案,包括推出《回收業設備及車輛資助計劃》、「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以及《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行政法規等,並持續擴大回收種類和社區回收網絡,以及加强向社會各界宣傳推廣,期望更有效且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回收工作。他又提到,環保局目前正展開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推進建設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以及計劃引入特殊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站的收費制度等。「特區政府期望,藉着一系列減廢宣傳計劃和擴大社區回收網絡,提升大眾的環保意識,並推動和教育社會各界實踐減廢回收工作。」
過去三年,澳門受疫情影響,經濟活動顯著放緩,都市固體廢物量及建築廢料量亦隨之明顯下降。劉少開引述數據指出,2022年建築廢料堆填區接收的建築廢料量較2021年減少約46萬立方米(減少16.5%),2022年城市固體廢物量較2021年減少約1萬6千公噸(減少3.6%)。隨着今年經濟活動逐步復常,他預料固體垃圾量或有所改變。同時,自《建築廢料管理制度》於2021年1月17日生效後,建築廢料量亦有持續下降的趨勢,透過數據能夠看出,以經濟手段鼓勵產生者從源頭減少建築廢料的制度,已達至預期成效。
根據澳門都市固體廢物物理及分析研究數據顯示,固體廢物量約有三至四成為廚餘。「為長遠應對廚餘回收的相關問題,以及紓緩垃圾焚化中心的處理壓力,特區政府將於建築廢料堆填區內,興建以厭氧分解產生生物氣發電為主要技術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他解釋,生物氣是一種含天然氣成份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在項目投入運作後,可對廚餘作分類處理。預計項目首階段每日可處理150公噸廚餘,及420立方米的吸缸車廢水(當中主要為來自食肆廚房的隔油井油脂廢水和地盤臨時廁所的化學廢水)。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環境保護工作中,社區垃圾處理是其中的重點之一,目前環保局根據不同社區特點,採取相應的方式收集生活垃圾。首先是設於各區的垃圾站及密閉式垃圾房供市民棄置垃圾;高層住宅則統一由管理公司收集,按指定時間送至指定地點,再由清潔專營公司派員以垃圾清運車收集垃圾。為更好地優化垃圾收集設施,特區政府近年亦積極於澳門各區尋覓有條件的地方,設置配備排污、供電和供水系統的壓縮式垃圾桶。劉少開介紹:「這種壓縮式垃圾桶在使用和清潔方面較以往更具效率,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少。此外,由於壓縮式垃圾桶容量較傳統垃圾桶大,能夠減少人員收集垃圾的次數,同時亦可避免道路阻塞、污水橫流,以及拾荒者翻找垃圾、孳生蚊蟲等問題。」
與此同時,為確保澳門公共道路整潔,清潔專營公司每天到不同分區,利用稀釋漂白水為澳門一千多條道路進行清潔,至於行人路、葡式石仔路及世遺歷史城區的道路等則利用高壓水槍及清潔劑進行深層清洗。劉少開提到,現時針對如出入境口岸巴士站、的士站及旅遊景點等人流較多區域,會投入更多資源。他指出,「澳門作為旅遊勝地,每當臨近長假期,當局便會與清潔專營公司擬訂方案,事先預計旅客量,於景點或者人流較多的地方或街道增設廢物棄置箱,以及增加人手,安排隨時收集垃圾。」
全社會減廢全方位回收
除了日常的一般清潔服務外,環保局為促進環保理念深入社區,近年來亦積極對分類回收的工作進行擴展與細化,除玻璃瓶、廚餘及傳統三色資源回收物外,現階段可回收物品還包括廢舊電池、廢舊家電、電腦和通訊設備、光管和慳電膽等電子廢料。而在擴大回收種類的同時,當局亦積極擴展社區資源回收網絡,目前各類別回收點已超過3,900個;高層樓宇參與「大廈分類回收好Easy」計劃,目前約有800座大廈;針對沒有設置電梯的唐樓或樓層較低的大廈,則透過與社團和環保團體合作,設置「環保加Fun站」、「環保加Fun回收點」、「環保Fun乾淨回收街站」,以及設置16個流動回收車站點等,全方位推動市民實行分類回收工作。
他認為,環保工作單靠政府難有明顯成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由市民從源頭做起,嘗試改變日常生活習慣,才能夠實現生態環境共建共贏的目標。為此,當局亦積極與學校和社團合作,把減廢回收的理念推廣至個人乃至家家戶戶,以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美麗家園,維持澳門整潔的城市形象。
文:白慶之 圖:故渺、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