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善用土地聆聽意見 市政署建共融遊樂空間

澳門雜誌
146期
  • 小朋友很聰明,不需要指引說明,便能探索到遊具的玩法。

  • 感官類的遊具,可通過敲擊發出不同聲音,訓練小朋友的「感覺統合」。

  • 市政署希望遊樂空間可包容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的小朋友,讓各遊戲夥伴都能在遊樂空間內享受遊戲的樂趣。 —— 梁可婷

  • 沙子等自然鬆散遊戲素材,有助兒童跳出遊具的局限,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 遊樂場內的彈床很受小朋友歡迎,可鍛煉體能及平衡感。

  • 祐漢公園兒童遊樂場,已改建為共融遊樂場,增設無障礙坡道,方便坐輪椅的人士進入。

  • 市政署會為遊樂設施劃分適合年齡建議

  • 許太一家

  • 家長的引導與陪伴,可令小朋友玩得更安全、快樂。

  • 近年,市政署在遊樂場中新增了不少繩網類的攀爬遊具,深受小朋友歡迎。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小朋友很聰明,不需要指引說明,便能探索到遊具的玩法。
小朋友很聰明,不需要指引說明,便能探索到遊具的玩法。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透過玩樂探索世界,也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澳門生效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亦訂明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特區政府一直重視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無論在教育、健康和康樂活動等方面,都致力使澳門的兒童得到充分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感官類的遊具,可通過敲擊發出不同聲音,訓練小朋友的「感覺統合」。
感官類的遊具,可通過敲擊發出不同聲音,訓練小朋友的「感覺統合」。

 

兒童遊戲助健康成長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但在繁重的學業面前,兒童可盡情耍樂的時間不多,因此,遊樂場的規劃者,就肩負起為兒童帶來更多歡樂和啟發的使命。

市政署市政建設廳設計處高級技術員梁可婷,是一名城市規劃師,她介紹,兒童遊樂設施對兒童成長發揮重要作用,「好好地玩耍、好好地長大」。澳門的遊樂設施大致可分為體能類、感官類以及社交類,可以針對性地促進兒童各方面的成長。

例如最受小朋友歡迎的蕩韆鞦、搖搖馬、平衡木、彈床等這些體能類遊具,便有助他們體格鍛煉。感官類的遊具主要是通過觸覺、聽覺、視覺等衝擊,訓練小朋友的「感覺統合」,幫助大腦發展和對環境的認知。社交類的遊具,比如合作玩搖搖板,或者「煮飯仔」遊戲,讓他們學習社交技巧及培養觀察能力。

市政署希望遊樂空間可包容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的小朋友,讓各遊戲夥伴都能在遊樂空間內享受遊戲的樂趣。     —— 梁可婷
市政署希望遊樂空間可包容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的小朋友,讓各遊戲夥伴都能在遊樂空間內享受遊戲的樂趣。 —— 梁可婷

「為確保小朋友可以更好地行使他們的遊戲權,遊戲空間、遊戲時間、遊戲素材、遊戲夥伴這四個要素都很重要。」在規劃時,要根據該區的土地屬性、人口結構、周邊環境等實際情況設置遊戲空間,同時,為兒童遊樂場設定適當和足夠的開放時間。

另外,市政署近年在設計上考慮加入一些自然、鬆散的遊戲素材,例如沙、水等,讓兒童打破固有的玩法,不會局限在遊具本身,從而讓兒童發揮更多的創造力、想像力。梁可婷表示,市政署希望遊樂空間可包容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的小朋友,讓各遊戲夥伴都能在遊樂空間內享受遊戲的樂趣。

沙子等自然鬆散遊戲素材,有助兒童跳出遊具的局限,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沙子等自然鬆散遊戲素材,有助兒童跳出遊具的局限,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共融空間人人能玩

在兒童遊樂場的重整計劃當中,市政署近年致力推廣「共融」遊樂場的概念。將原本陳舊乏味的塑膠遊具移除,加入能豐富小朋友遊玩體驗的新設施。此外,在一些新建的遊樂場,新增了可供輪椅進入的綜合式遊具、不分年齡都能同樂的轉盤遊具、適合幼齡兒童的籃型韆鞦、成人與年幼兒童都能同玩的親子韆鞦等。

梁可婷介紹,在今年初重新投入服務的祐漢公園兒童遊樂場,繼續以共融設計概念貫穿和落實至遊樂場,讓不同需要的家庭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她指出,共融的遊樂空間,不單對兒童友善,同時亦要對同行者、照顧者友善。「共融遊樂場除了無障礙坡道、共融遊具、親子廁所、哺乳室等硬件設施外,亦同時向大眾傳達出『共融』的重要理念。」

遊樂場內的彈床很受小朋友歡迎,可鍛煉體能及平衡感。
遊樂場內的彈床很受小朋友歡迎,可鍛煉體能及平衡感。

因此,市政署會在設計理念着手,希望營造平等包容的氛圍與環境,打破使用者的年齡、能力限制,讓身心上不同能力的兒童,甚至家長、長者等不同族群一起玩樂,共同成長。她認為,對小朋友而言,遊樂場是社會的縮影,共融的空間會令他們明白到社會上有不同能力的人、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在遊戲的過程中,小朋友會觀察遊戲夥伴,學習換位思考,尋找可以一起玩耍的方法,無形中灌輸了他們包容與接納的觀念,尊重與平等的價值。

澳門地少人多,社區難有大片土地建造同時滿足不同年齡及能力使用的綜合遊樂場,梁可婷說,在空間規劃上,市政署會以整體視角審視社區內的遊樂場佈局,這亦是共融理念的具體表現之一,即盡量在有限的社區空間內做到各需求的平衡。例如在筷子基,由於早已建設適合大齡兒童使用的遊樂場,但缺乏適合2至5歲兒童的遊樂設施,因此,市政署會尋找合適的空間或街廓,專為幼齡兒童建造合適的遊樂場,令社區內的遊樂空間達到平衡狀態。

祐漢公園兒童遊樂場,已改建為共融遊樂場,增設無障礙坡道,方便坐輪椅的人士進入。
祐漢公園兒童遊樂場,已改建為共融遊樂場,增設無障礙坡道,方便坐輪椅的人士進入。

 

構建親子時光好去處

梁可婷相信,即使時代如何變遷或社會改變,兒童熱愛遊玩及需要遊玩的心都是不變的。為了充份照顧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市政署在規劃兒童遊樂設施時,會按使用者的年齡劃分為3個階段(2歲到5歲,5歲到12歲,6歲到17歲)。但她提醒,兒童在開放式的遊樂空間中,或會因好奇心,嘗試挑戰不同年齡段的遊具,此時,家長要作陪伴及引導,保障安全的同時,其實是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

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梁可婷認為一個遊樂場是否好玩,家長的參與同樣是關鍵。「我認為在孩子遊玩的過程中,家長要陪伴、觀察與引導,適當時作出解釋,但切忌介入太多,也無須特意示範玩法,就讓他們自由探索吧。小朋友最懂得玩了,總會找到自己覺得好玩的玩法。」

市政署會為遊樂設施劃分適合年齡建議
市政署會為遊樂設施劃分適合年齡建議

她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小孩蕩韆鞦時,常會嚷着「媽媽推」,便體會到孩子更享受媽媽陪伴的遊戲過程。「童年只有一次。與其說我陪孩子玩,有時倒不如說,是他們陪我玩。在遊玩的過程中,成人也會重拾童年樂趣。在此過程中,遊樂場擔當了親子情感連結的平台,令親子間有更多的互動、認識和瞭解。」

為訂定澳門特區的空間整治、土地使用和利用的條件,並對公共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作出合理的綜合部署,特區政府已完成編製《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於今年2月15日生效。梁可婷表示,市政署在積極落實總體規劃的同時,在下一階段的詳細規劃編製工作中,會向規劃部門提供專業的建議,及反饋市民對各區增建兒童遊樂場的訴求,希望在空間上做到突破,善用土地資源,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的休憩及遊樂空間。

 

家長心聲

許太:遊樂場助孩子成長

許太一家
許太一家

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兒童遊樂區,在對外開放初期,每天都吸引到大批家長帶同小孩前往遊玩,人氣爆棚。全職媽媽許太表示,雖然不是住在新口岸區,但被公園的多元遊具吸引,特意帶小朋友前來體驗一番。「記得遊玩區開放時,為配合防疫工作,須預先作網上登記才可進場,雖然不能即興遊玩,但可保障小朋友的安全及控制人流,是一個不錯的決定。」

許太說,兩個女兒分別為3歲半及6歲半,年齡有一定差距,對遊樂設施有不同的需求,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內的親子共融遊具,可供她們一起玩樂。「這裡的新型搖搖板和韆鞦能鍛煉體能及平衡感,最重要是,可增加兩姊妹的互動性,培養感情。」

家長的引導與陪伴,可令小朋友玩得更安全、快樂。
家長的引導與陪伴,可令小朋友玩得更安全、快樂。

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不能只局限於學校內,許太認為,遊樂場除了是女兒「放電」的場所,亦是一個助她們成長的空間。當女兒因為遊戲而發生爭執,許太便會從中協調,「我會藉着這個機會教育她們,培養謙讓及體貼他人的個性。畢竟遊樂場是一個公用空間,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這樣對她們的成長很有幫助。」

許太稱,昔日的澳門沒有那麼多遊樂設施,如今兒童遊樂設施種類繁多,款式亦很新穎,可照顧到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現在的遊具真的又靚又好玩,設計合理,希望未來可增加更多類似的遊樂設施,令小朋友的童年更加多姿多彩。」

近年,市政署在遊樂場中新增了不少繩網類的攀爬遊具,深受小朋友歡迎。
近年,市政署在遊樂場中新增了不少繩網類的攀爬遊具,深受小朋友歡迎。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