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專題特寫

社工局推多元服務 助智障者融入社會

澳門雜誌
146期
  • 社工局推多元服務 助智障者融入社會

  • 為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特區政府將興建更多社會設施,提供各類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 蔡兆源

  • 社工局每年舉行系列活動慶祝國際復康日,讓大眾接觸和瞭解殘疾人士,致力構建共融社會。

  • 社工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提供互動平台,促進社會共融和消除社會對殘疾人士的刻板印象。

  • 「優秀殘障僱員暨識才僱主嘉許計劃」有助公眾對殘疾人士就業能力的認同及支持

  • 社工局在康復服務中以「社區為本,參與共融」為政策方針,針對智障人士推出多項友善措施。

  • 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認為,智障、聽障、視障等只是人類多元化的一個表現,我們要學會用平常心去看待他們。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社工局推多元服務 助智障者融入社會
社工局推多元服務 助智障者融入社會

根據殘疾評估資料庫的數據,截至今年1月底,澳門持有殘疾評估登記證的智障人士共有1,723名,當中屬輕度的有601人(佔35%),中度的有561人(佔33%),重度的有367人(佔21%),極重度的有161人(佔9%)。另外,4歲或以下的智障人士有33位(佔2%),按照現行的殘評制度,屬於評殘不評級的年齡組別。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關注智障人士的服務需要,尤其是針對智障人士投身社會,公開就業的需要,提供了多方面支援。

 

多重覆蓋援助體系

社會工作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介紹,社會工作局(下簡稱社工局)對智障人士及其家庭主要提供經濟津貼、家屬支援、康復服務三方面的幫助。經濟津貼包括殘疾津貼、援助金、社會融和計劃、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支持殘疾人士購置輔具及特殊家居設備先導計劃等。其中,殘疾津貼每年發放一次,分為兩個級別:普通殘疾津貼(現時每年9,000元)(澳門元,下同)及特別殘疾津貼(現時每年18,000元)。

援助金主要是幫助處於貧困及弱勢的個人或家庭。社工局發放的援助金分為一般援助金、偶發性援助金和特別援助金。一般援助金發放予處於經濟貧乏的個人或家團,金額為個人每月收入或家團每月收入的總和,與相應的最低維生指數數值的差額(一人家團現為4,350元)。偶發性援助金是發放予因發生突發事故或遇有特別需要而經濟陷入貧乏狀況的個人及家團。特別援助金的發放對象是單親、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者這3類具有特殊需要的個人或家庭,特別援助的類型包括學習活動補助、護理補助及殘疾補助。

為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特區政府將興建更多社會設施,提供各類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 蔡兆源
為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特區政府將興建更多社會設施,提供各類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 蔡兆源

社會融和計劃為一些經濟貧乏及近貧狀況(總收入在最低維生指數1.8倍的範圍內)的三類弱勢家庭(單親家庭、長期病患者和殘疾人士)提供紓緩經濟壓力的計劃,每年分兩次發放,一人家團的發放金額本年為2,650元。

照顧者津貼為每月2,175元,發放對象(被照顧者)包括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重度或極重度自閉症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

支持殘疾人士購置輔具及特殊家居設備先導計劃,資助符合資格的申請者購置每項輔具或特殊家居設備50%的費用,申請者在計劃實施期間,累計可獲發最多3項輔具或特殊家居設備資助,每項最高資助金額上限為10,000元。

社工局每年舉行系列活動慶祝國際復康日,讓大眾接觸和瞭解殘疾人士,致力構建共融社會。
社工局每年舉行系列活動慶祝國際復康日,讓大眾接觸和瞭解殘疾人士,致力構建共融社會。

 

冀市民學習尊重差異

家屬支援方面,社工局一向重視並支持智障人士的家長自助組織的發展,會為他們提供財政以及技術方面的協助。現時有3間提供家屬資源服務的中心、2間共可提供102個日間暫托服務名額的中心、6間共可提供28個暫住服務床位的中心、7支家居照護服務隊伍。

康復服務方面,為達至及早發現、及早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的目標,衛生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及社工局共同設立了兒童綜合評估中心,經過中心評估確定有發展障礙的兒童(3歲以下),會被轉介至社工局,4間民間機構合共提供336個早療服務名額。另外,家庭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也會為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及其家長提供支援服務。

3歲以上有發展障礙的適齡就學兒童會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負責提供教育和相關服務。當他們畢業離校後,社工局會因應他們的個別需要,為他們提供日間展能中心、職業康復及/或住宿院舍等服務。現在共有5間日間展能中心主要為中重度、極重度智障人士提供日間照顧及訓練服務,共有293個服務名額。此外,現時亦有7間智障人士院舍,可提供約640個住宿名額。

社工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提供互動平台,促進社會共融和消除社會對殘疾人士的刻板印象。
社工局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提供互動平台,促進社會共融和消除社會對殘疾人士的刻板印象。

職業康復旨在為輕中度的智障人士開拓多元化的職業培訓及就業輔助服務,共有4間職訓中心,合共提供355個服務名額,為智障人士進行職業培訓、職業轉介、就業跟進等服務。據瞭解,2017年至2021年,在社工局及職訓中心的努力下,共為約430位智障人士進行職業轉介,其中約有140位獲得就業機會,成功就業率為30%。

過往礙於社會對智障人士缺乏瞭解或帶有定見,以致成功就業率存在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間。蔡兆源指出,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希望人們不要對智障人士標籤化,把智障人士視作「一類人」,其實每一位智障人士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他們每個都是獨特的個體。「人類的多元化,令每個個體都千差萬別,高矮胖瘦、音容笑貌都不盡相同。現代社會是一個提倡多元共融的時代,智障、聽障、視障等是人類多元化的一個表現。我們應該用平常心去看待他們,就像看待自己和其他人一樣,學會接納與尊重差異。」

「優秀殘障僱員暨識才僱主嘉許計劃」有助公眾對殘疾人士就業能力的認同及支持
「優秀殘障僱員暨識才僱主嘉許計劃」有助公眾對殘疾人士就業能力的認同及支持

 

平等權利 共融為本

特區政府在康復服務中以「社區為本,參與共融」為政策方針,社區是場景,而共融是目的。與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中權利平等的原則不謀而合,《澳門特別行政區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的整體政策目標是締造一個以平等權利和共融為本的社會,令殘疾人士可以在無障礙和相互包容的環境下,全面參與及投入社會。

要使社會對智障人士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蔡兆源認為,共融教育很重要,其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均是重要的環節。無論是家長的身教言教,學校的教育活動,以及社區的宣傳推廣等,對提高市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建立對殘疾人士的正確瞭解和包容態度都會產生積極作用。其中,創造更多機會讓非殘疾與殘疾人士彼此接觸,深入互動,透過共同經驗,提升同理能力,以建立共融關係至為關鍵。

他指出,社工局已完成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中的285項短中期措施,現有72個長期規劃項目正在推進落實。特區政府將在2023年開始準備新的一個規劃方案,部署未來康復服務政策的遠景目標。

社工局在康復服務中以「社區為本,參與共融」為政策方針,針對智障人士推出多項友善措施。
社工局在康復服務中以「社區為本,參與共融」為政策方針,針對智障人士推出多項友善措施。

在澳門回歸祖國後,社工局重視以家庭為本,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成員提供的服務在類型和數量方面都有所增加。蔡兆源表示,社工局不斷創新服務模式,例如支援民間機構成立社企,設立能夠回應多元化服務需求的綜合性康復設施,以及推出照顧者津貼計劃等,期望能夠協助殘疾人士提高康復成效與生活質素。

他說,在未來兩年,社工局將透過遷建方式,在筷子基區新增120個早療服務名額。至於成人服務,今年會在望廈區設立一間智障人士綜合服務中心,可提供90個住宿服務名額、76個日間照顧服務名額及45個暫托服務名額。未來兩三年,亦將在筷子基增設殘疾人士綜合服務設施,提供日間展能訓練服務、職業康復訓練服務,及專門針對自閉症人士的服務等。

此外,特區政府將繼續在新落成的公共房屋計劃,以及新城填海區中適當預留地方,興建更多為智障人士服務的社會設施,希望可以滿足到智障人士的發展需求,切實紓緩其照顧者的照顧壓力。

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認為,智障、聽障、視障等只是人類多元化的一個表現,我們要學會用平常心去看待他們。
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認為,智障、聽障、視障等只是人類多元化的一個表現,我們要學會用平常心去看待他們。

 

文:黃桂蘭  圖:宋楚珊  社工局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