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自回歸祖國以來,社會及經濟蓬勃發展,但由於土地資源不足,限制了長遠多元發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不但可以實現澳門產業多元發展,還可提升澳門居民生活素質的願景。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認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簡稱為「深合區」)將為澳門發展帶來全新局面:「深合區不但為澳門帶來三倍多的土地,還提供了連接內地的發展空間,是澳門飛躍發展的一大機遇。」
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簡稱為《總體方案》)將澳門的「一國兩制」、單獨關稅區、國際貿易自由港、對外聯繫網絡等獨特優勢與橫琴的空間、資源優勢結合起來,立足深合區「分線管理」的特殊監管體制,率先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優勢的高水平開放區。
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指出,《總體方案》強調「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創新模式,簡言之就是將國家制度與澳門制度作一次深度結合,在橫琴的土地上作試驗。他預料,深合區將能夠在遵循《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前提下,構建一個全新、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在取長補短的前提下,澳門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共同協商討論,做好建設,再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成果。
蕭志偉以「個人遊」為例,以往每逢黃金周,不少內地居民到港澳旅遊,如果依照傳統模式過關,所有人須逐個到櫃枱檢查證件並蓋印,如此多的遊客,出入境部門要設多少櫃枱才能應付?於是便有了自助過關模式的出現,初推行時亦是以一個口岸作為試驗場,成功之後再推而廣之;繼而又有一地兩檢模式。「今日大家能輕鬆自助過關,就是制度持續創新的結果。」
現代金融條件最好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澳門實現經濟和產業的適度多元化,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委會秘書長兼執委會主任李偉農指出,將根據合作區的未來發展,大力推動四個主要產業:現代金融、科技、大健康及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同時把澳門品牌、澳門製造、文旅產品延伸至深合區,並轉成產業鏈,令產品更為多元。
在現代金融產業方面,李偉農表示,將支持在深合區展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以及支持深合區降低澳資金融機構設立銀行、保險機構准入門檻。
蕭志偉認為,在深合區發展四大新產業,以現代金融產業的形勢最好。他說:「目前國與國之間貿易往來依舊以美元計價結算,中國的人民幣並不是國際通用貨幣,需要以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將人民幣作出入調配。其實澳門亦有能力發展人民幣結算業務,能夠連接葡語國家,打造與葡語國家的金融服務平台。如果能夠將結算中心的功能,融入橫琴以及中央制度,人民幣就能夠通過澳門進出大灣區,成為人民幣通往國際化的新平台。」
蕭志偉認為,深合區的現代金融業務,不應走香港的傳統金融道路,需要以創新方向與人民幣建立關係,「目前,世界大部份國際資金都傾向流入發展興旺的亞洲地區,澳門絕對需要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善用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台,已能夠為國家創新發展出一分力。」
中醫藥產業大有可為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深合區要發展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對在澳門審批和註冊、在深合區生產的中醫藥產品、食品和保健品,允許使用「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或「澳門設計」標誌;以及研究對澳門研製符合規定的新藥實施優先審評審批。
相對於發展現代金融產業,外界普遍認為,中醫藥產業需要較長時間才可形成產業鏈,蕭志偉雖有類同看法,但認為中醫藥在內地具有龐大市場,內地居民對「澳門」品牌有信心,不少旅客到澳門的藥房買藥,如能夠將此推而廣之,可把橫琴打造為中醫藥的集散基地。
他說:「若進口橫琴的中藥,都須經過澳門嚴格的監管程序,再標示『澳門監造』、『澳門監製』後才送往其他地方,叫價力定必提升,因而甚具發展潛力。」
鼓勵澳青多走一步
為了鼓勵澳門居民到橫琴就業和生活,尋求廣闊的發展空間,相對於所有在深合區內工作的個人,國家特別給予澳門居民最優惠的稅務待遇。在有關政策施行細則的制訂上,充分考慮兩地稅制的差異,琴澳雙方將會以簡單以及有利澳門居民的方式進行計算。
蕭志偉指出,澳門經濟至今仍然一業獨大,以博彩業為主,人力資源主要集中在服務性行業,但長遠來說,深合區將為澳門帶來全面且多元化的發展,澳門居民就業選擇會隨之增加,不用局限在服務業,本地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可以有更多面向。
作為澳門居民,特別是年輕一輩,可以怎樣做?蕭志偉指出,深合區的目標是從根源出發,解決澳門經濟單一及地域限制的問題,作為澳門的青年,需要寬容一點去想這件事情,要勇於嘗試,當初或許會比較艱辛,但要以中長遠的角度去思考,當橫琴成熟發展起來,第一批享受成果的,正正是我們的年輕人。
文:梁鴻烈 圖:宋楚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