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卫生局完成第9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风险区域应对工作

卫生局
2025-08-27 20:45
  • 卫生局人员在风险区域内进行化学灭蚊

  • 卫生局人员进行逐家逐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搜索

  • 卫生局人员进行伊蚊孳生源调查及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 水中孑孓(蚊子幼虫)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卫生局于8月25日接获第9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该病例居于珠海并在澳门工作,常于工作地点附近的城市日大马路巴士站逗留;为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卫生局经风险评估后将城市日大马路一带列作风险区域,并于昨(26)日开展紧急应对工作,包括在风险区域内逐家逐户进行基孔肯雅热病例搜索、孳生源检查、宣传教育,以及在风险区域附近进行化学灭蚊工作。

为及早发现怀疑病例,卫生局于病例搜索时在风险区域设置临时抽血站,现场为出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症状的人士进行抽血送检,期间共巡查457个住户及144间地铺,向849户派发宣传单张,其中发现1名居民有基孔肯雅热疑似症状并已接受抽血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暂时未发现与病例相关连的其他个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又称屈公病,是一种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关节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倦和皮疹等,多为轻症并持续数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但关节痛可严重到影响个人活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对症治疗为主。

卫生局强调,基孔肯雅热是通过带病毒的白纹伊蚊叮咬人而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清除孳生源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此,呼吁居民注意加强清除积水,杜绝蚊虫孳生。此外,本澳亦已进入蚊媒传播疾病的风险季节,再次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轻心,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等蚊媒传播疾病:

  1. 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点和家居周围环境的积水,杜绝蚊虫孳生。
  2. 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家中可使用纱窗、蚊帐或开冷气等措施,减少被蚊叮咬机会;
  3. 防止户外蚊子“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宜穿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驱蚊剂,防止被蚊叮咬。

居民如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的居住地点或旅游史;医生应对怀疑基孔肯雅热病人及时作出检测和通报。卫生局公共卫生化验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热检测服务。若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28700800或浏览传染病网页http://www.ssm.gov.mo/csr。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