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监测传染病在澳门的流行趋势,并制定适切的防控措施,卫生局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强制申报机制》的规定,要求公共或私人医疗机构的负责人、首次诊断医生、填写死亡证明书的医生,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人员,在法定时间内向卫生局申报传染病个案。目前,澳门共有45类疾病需强制申报。卫生局定期对申报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并透过公布监测数据,让公众了解传染病的发展趋势,提升疾病预防意识,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2025年6月,卫生局共记录1,616例强制申报疾病个案。其中,病例数最多前三类疾病分别为流行性感冒(1,262例)、肠病毒感染(153例)及猩红热感染(58例),而较前一个月变化较明显的疾病分别为肠病毒感染(增加约2.8倍)、流行性感冒(增加约2.1倍)及沙门氏菌感染(增加22.2%)。
1. 肠病毒感染
6月份共接获153例肠病毒感染病例申报,较去年同月1,112例减少86.2%,较前一个月40例增加约2.8倍。肠病毒感染可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V 71型肠病毒等引起,世界各地全年均有发生,一般以夏季高发,可引致多种疾病。比较轻微和常见有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亦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肠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为3至7日;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病者的排泄物传染,亦可经飞沫、接触受污染的物件等途径传染。儿童在托儿所、幼稚园等地方经常聚集一起,游戏时会密切接触,手足口病传染性高容易暴发;发病初期有发烧、喉咙痛,然后手掌面、脚及臀部出现水疱或不痛不痒的红疹,口腔内有小疱疹并继发溃烂;7至10日内水疱与红疹会渐渐消退自然痊愈。肠病毒的传染力始于发病之前几天,在喉咙与粪便中都存在病毒,而粪便可能延至数星期后仍带有病毒。
2. 流行性感冒
6月份共接获1,262例流行性感冒病例申报,较去年同月的967例增加30.5%,较前一个月的401例增加约2.1倍。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急性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冬春季(1月至3月)和夏季(6月至8月)。澳门最常见的流感类型包括甲型流感(H1N1及H3N2)和乙型流感。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病者的口鼻分泌物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流涕、咽喉痛及咳嗽等;虽然多数患者可自行痊愈,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支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3. 沙门氏菌感染
6月份共接获22例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申报,较去年同月16例增加37.5%,较前一个月18例增加22.2%。沙门氏菌感染是指由非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肠炎,疾病与气候温暖有关,全年均可发生但较多发生在7至10月份,各年龄人士均易感染,常见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传播途径包括食用或饮用被动物或人类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如生食或进食未煮熟的鸡蛋/鸡蛋制品、牛奶/牛奶制品、肉类/肉类制品等,亦可通过粪口途径出现人际传播;沙门氏菌感染潜伏期为6至72小时,通常为12至36小时;传染期通常历时数天到数周,少见可长达数月;病征以急性肠胃炎表现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伴发热及腹部绞痛等症状,病程一般4至7天;婴儿、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通常较严重,可因菌血症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需由医生处方抗生素治疗。
卫生局呼吁居民为避免感染流感及其他传染病,可参考以下图文包的措施以加强个人防护,实施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