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和人文学院历史系共同主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交叠(1820–1940)”学术研讨会暨广东、香港与澳门旅游文献珍藏捐赠仪式,汇聚来自内地和港澳地区多位学者和研究人员,透过学术交流与文献共享,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澳大副校长马许愿致辞时表示,大湾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历史意义的地区之一,研究其历史的演变与交叠有助加强三地的学术合作,促进对粤港澳地区相互联系的深入了解,并在区域发展方面得到重要的学术启示。他强调,澳大致力于推动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联系的研究,并期待是次研讨会促进更多交流与合作。
澳大人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孙江致辞时指,广东、香港、澳门作为中国最早的开放门户枢纽,对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澳门作为内联外通的起点,未来获学术界更多关注。
捐赠仪式上,澳大澳门研究中心主任林玉凤介绍该中心客席教授范岱克向澳大图书馆捐赠的50本与广东、香港及澳门旅游相关的文献。这些文献最早可追溯至1884年,将帮助学界更深入窥探当时世界各地的游客对于澳门、广东、香港的了解和想像。澳大图书馆馆长徐鸿代表接受捐赠,并向范岱克致送感谢状。
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迪安和范岱克作主旨演讲。刘志伟以“漫谈‘省港澳’——大湾区城市格局的历史考察”为题,以大量的报章、历史资料佐证,强调现今“粤港澳”与过往“省港澳”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以省港大罢工、粤语口音差异等多个典型例子说明省港澳的一体性及文化整合程度,进一步提出可以从海域、帝国和现代世界体系三个层次理解省港澳的城市格局;王迪安以“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香港与其他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枢纽”为题,以香港为主体,从人口、资本、货物、观念四个面向切入,系统梳理香港的人口政策、管辖边界、法定货币等多个例子的历史变迁,揭示了香港于城市枢纽网络中的崛起与角色演变;范岱克以“三城一史:广州、香港与澳门1820–1940”为题,对1820年至1940年期间的葡文、英文报章进行关键词的搜索及分析,并以旅游相关的文献为例,归纳出省港澳的字词使用现象、基本的历史时期划分以及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来源,总结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圆桌会议环节由林玉凤主持,探讨以跨学科方法研究大湾区的历史交叠。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江滢河及澳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莎雪娜,分别就澳门的多边关系、广州贸易史中的图像史料及其运用,以及西方旅行文献中的澳门形象的专题进行演讲。多位学者也就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研讨会为探索大湾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提供全新思路,进一步凸显澳大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研究中的桥梁作用,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学术协同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