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化民生制度体系,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秉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扶助、资源下沉”的原则,不断改善和优化民生,有效回应居民诉求,切实保障居民就业、养老、医疗及教育等方面的权益。落实系列惠民措施,继续实施现金分享计划,推行多项税务优惠措施。
1.保障居民就业权益
特区政府把促进本地居民就业作为关乎大局稳定的重点工作来抓,方向是:只要本地居民能够做的、愿意做的,就优先聘用本地居民。政府将全面检讨并完善外地雇员审批制度,更好地动态调控外地雇员数量。依法加强打击非法工作的执法力度。
保障本地居民优先就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通过“促进就业协调工作组”统筹协调跨部门资源,推动公共部门公共判给工程和服务优先聘用本地雇员。重点要求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等向本澳居民释放出更多工作岗位。举办大型招聘会及行业专场配对会,增加居民就业机会。推动幸运博彩承批公司持续为从业员提供培训,助力从业员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完善劳动范畴法律法规。按法定程序推进调整产假和年假日数的相关修法工作,依法检讨《劳动关系法》规定用于计算解雇赔偿的月基本报酬最高金额。
加强就业及培训工作。将“就业+培训”专项计划拓展至金融、建筑及公共事业领域,协助居民实现职涯进阶发展。推动综合职业培训平台建设,首阶段引入公立高等院校及受资助团体,预计2026年提供500个培训课程。
2.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持续完善双层式社保制度。因应相关专题研究的建议,跟进优化社保制度给付恒常调整机制。创设有利条件,推动更多雇主、雇员和居民加入央积金制度。
推动福利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困难群体倾斜。持续发放社会保障给付及各种津贴,调升失业津贴、疾病津贴、结婚津贴及丧葬津贴。
关顾弱势社群。降低照顾者津贴申请门槛,调升照顾者津贴。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额外多发放一个月全额援助金。调升“三类弱势家庭特别补助”和“社会融和计划”的发放金额。推动无障碍环境立法的前期工作。
积极应对少子化问题。继续发放育儿津贴。优化医学辅助生殖补助计划,扩大孕妇的免费非侵入性胎儿染色体基因检测,由现时的35岁或以上扩大至所有年龄层的孕妇。加大对孕产妇的关怀和支援。优化托儿服务,预计增加约150个2岁以下幼儿托额。构建覆盖孕期至育儿的支援服务网络。
持续完善长者服务。实施“2026至2035年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逐步推动独居长者和两老家庭免费使用固网平安通呼援服务。继续联动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独居和两老家庭长者的普查及登记工作,建立全澳各区资料库。持续打造15分钟长者服务圈,拓展长者饭堂服务。强化对长者综合照护需求的评估。设立长者社区健康站。试点跨境养老服务,将与珠海、中山相关部门及合作机构持续沟通,启动内地院舍转介试点安排。
促进福利跨境连通。进一步扩大覆盖内地的医疗保险津贴范围至广东全省及福建省,合资格居民每年津贴金额上限1,000澳门元。推进粤澳社保公共服务深度对接,计划修法消除社保权益壁垒。研究建立跨境合作机制,处理澳门居民有关双层式社保制度在合作区就业或就读的证明。
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和专科医疗水平。加强政府、私营和非牟利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提升慢性病的控制率和公私营全科医生慢性病诊治能力。与内地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慢性病管理的挑战。深化仁伯爵综合医院与协和澳门医学中心的协作,开展联合门诊及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的服务模式,建立与北京协和医院的线上远程会诊机制,提升本澳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研究引入核医学治疗,在仁伯爵综合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
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建立学童健康体检新机制。优化早疗服务。加强支援服务体系,构建24小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网络,加强卫生中心心理保健和治疗服务能力,社团的心理咨询门诊增至10,000个资助名额。
4.持续优化房屋政策
推进社会房屋建设。有序推进新城A区A5、A6、A10及A11地段社屋设计建造工程,预计2026年至2027年陆续竣工,合共提供4,088个单位。研究实施两房单位可分配予二人家团的可行性。加强公共房屋巡查监管,严格执行社会房屋退场机制,并延续社屋租金豁免措施。
优化经济房屋政策。为回应社会对经屋户型调整的需求,制订置换制度实施方案后送交立法会审议。持续推进新城A区经屋项目建设,确保A1、A2、A3、A4及A12地段项目按期竣工。跟进2019年经屋申请家团的单位销售及上楼手续,开展2021年经屋申请的资格审查及选房筹备工作。启动新城A区公共房屋新一批商铺公开竞投。
持续优化政府长者公寓服务。委托学术机构开展“政府长者公寓长者生活现况调查”,为公寓的供应和发展提供参考。
持续关注私人房屋市场状况,合理平衡市场供需关系。
5.发展大众和竞技体育
促进大众体育发展。延续全运会效益,举办各类大众体育活动。推进体育资源下沉,充分利用东区-2的B13地段、南湾湖C8地段及氹仔BT7地段的三幅临时用地规划新的体育设施,东区-2的B4地段公共房屋裙楼体育设施将于2026年完成和投入使用。
支持竞技体育发展。本澳体育代表团将参加“第二十届亚洲运动会”等多项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调升运动员、国际与本地裁判员的津贴。举办澳门国际乒联男子及女子世界杯、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等大型体育活动,做好本澳独有的体育IP,发挥体育盛事的联动作用和辐射效能。
6.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完善教育体系。拓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落实正规教育“课程框架”及“基本学力要求”有关编程及人工智能教育的规定至高中教育阶段。推出澳门智慧教育平台,在“学校发展资助计划”中增设专项,资助学校配备AI教室(人工智能实验教室)。澳门大学与澳门科学馆合作,向本澳学生推广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澳门科学馆继续推行“学生科技教育普及计划”、“青年科技村”科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人工智能社区通识教育。
构建配合新时代要求和人口变化趋势的学校系统、教育治理机制,以及教育财政投入与监管体制。开展第三阶段“学校综合评鉴”,落实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提交经专业审核的会计帐目。部署“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2027预试,跟进“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2025。提升融合教育质素,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发展及优化特殊教育和职技教育。
优化教学软硬件,支持学校发展。推进东区两个地段的学校校舍及教育中心兴建工程。支持学校开展“活力校园”计划,推进东区-2 B3地段的学界体育场地及设施的规划设计,增加学生运动空间。检视学生辅导人员配置及资源投入,增进青年身心健康。继续提供奬、助学金支持学生升读高等教育,优化内地升学保送工作。
支持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着力发展理工类学科、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开设药物科学、人工智能与教育、智能电网等课程;增加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开展的高水平博士、硕士及双学位课程,形成更适合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高等教育布局。
加强高校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依托中医药产业园建立的技术平台,与内地知名高等院校合作推动成果转化;鼓励高等院校与知名企业及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发挥四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级科技平台作用,推动中医药、集成电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转化。发挥澳门各高校在合作区已设立的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的作用。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完善人才申请审批与续期服务,做好第三期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向外推介澳门的人才政策和优势。建立跨部门机制,为获批人才来澳后提供支援服务。联动业界合力招商引才,强化产业与科研人才培养的联系;公布新一期澳门重点发展产业未来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优化“人才培养考证激励计划”,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推出新一阶段“持续进修发展计划”,扩大证照考试的覆盖面,增加面向长者的课程类型;开展私立进修中心相关业务法律的立法工作。
7.重视做好青年工作
特区政府十分关心青年发展,致力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环境和条件。透过优化青年政策行动计划及措施,支持青年发展,加强与青年沟通,多渠道聆听青年声音,支持青年参政议政。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工作,培养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深化“学生生涯规划蓝图”计划,优化青年就业配对、职前辅导活动。继续实施“澳门青年大湾区职业之路资助计划”,支持澳门青年到大湾区及合作区就业。“澳门大专学生内地实习计划”名额增加至620个,完成实习的学生获一次性定额津贴5,000澳门元。增加“澳门青年专业发展计划”、本地实习计划等名额,让青年到本地和内地知名企业实习;举办“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青年创新发展。
(六)推动文化“基地”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展现“文化之城”魅力。提升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节等文化品牌盛事的影响力。持续实施“国家艺术基金配套计划”,协助本澳获资助项目落实执行。定期举办文艺演出、非遗体验及文创市集等活动;精心打造年度节庆品牌项目,鼓励具品牌潜力的文化展演项目拓展至外地市场,展示澳门的历史文化特色。启用东区-2图书馆,软硬件升级公共图书馆系统;举办“澳门全城共读月”及“澳门阅读节”两项大型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启动全澳第五批不动产和第二批动产评定工作,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推进澳门历史文化场馆“提质升级”工程规划。分阶段开展相关历史文物修复工作,扩大文物修复人才队伍。用好赵家大屋作为传播澳门中西荟萃文化的空间载体,同时发掘庙宇文化以增强社区凝聚力。支持维护、保养具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活化美副将大马路建筑群。对叶挺将军故居、冼星海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地点等文化设施进行优化,推出两条文旅路线。
持续发掘及整理本澳具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新一批项目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鼓励文创业界以澳门非遗元素为核心设计产品,与非遗传承人一同促进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型。
打造具国际性及学术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明互鉴”国际文化论坛、“国际文明展会”,承办“第十六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推出冼星海文化IP,举办“冼星海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和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展览。
推动文化“走出去”。征集及支持本地演艺、非遗及文创项目赴内地、东盟及“一带一路”地区开展巡演或展示。
(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宜居城市
特区政府将检讨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韧性,致力建设环保绿色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市民创造更优质宜居的生活环境。
1.加快基础建设
持续做好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检讨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北区-1、外港区-1、外港区-2及氹仔中区-2等分区详细规划工作。
落实《都市更新法律制度》。推动“佑汉七栋楼群”及其他重建项目,研究扩大已落成的置换房及暂住房的适用范围,为都市更新的项目收购或置换提供更多便利。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进《楼宇维修基金》行政法规修订等工作,支持业主开展楼宇维修工程,促进私人重建项目顺利开展。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实施路环西侧防洪(潮)排涝项目(两湖方案),同步开展内港综合整治研究。推进“地籍资讯系统”重构及《电信法》立法等工作。
开展新基建项目建设。研究建设国际光缆及分支连接至横琴,优化通讯网络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降低通讯等营商成本,为包括科技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创设更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进污水处理效能及质量,完善再生水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建筑废料资源化利用,减少堆填区负荷。
优化电力管理机制。扩展及完善本澳输配电网络,目标将南方电网输澳清洁电能比例调升至50%。推动核心民生区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拓展天然气用户。
优化完善交通治理。提升公交服务质量,优化巴士服务与监管机制,推动绿色公交服务。合理调控的士市场供给,持续监督的士服务质量。推进网约的士服务研究,加快相关法规修订进程,建立规范化监管机制。
逐步健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全面推进轻轨东线南、北两段工程建设。启动东线延长线建设前期工作。持续优化轻轨运营服务。
优化交通规划与设施配置。全面完成《澳门陆路整体交通运输规划(2021-2030)》中期检讨工作。持续优化道路工程建设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影响。改善道路通行环境,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设施使用效能。持续推进交通系统智慧化,合理利用闲置土地增加公共停车位供给,推进咪表系统智能化升级。
2.打造现代美丽宜居澳门
增加和优化市政休闲设施。有序推进北区8个休憩区、澳门半岛南岸海滨绿廊、黑沙青少年活动体验营的建设,重整石排湾郊野公园,建造慕拉士儿童探索馆。持续推进新城A区A8地段公用设施大楼及A9地段康体设施大楼工程,加快B3地段康体设施设计工作。启动市民运动公园第一区建设。配合轻轨东线建设,开展马场北大马路沿线滩涂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打造面积逾50,000平方米的绿化休憩区。研究南湾湖A3、A4及A9地段的活化利用方案,因地制宜建设临时休憩设施。
推动绿色发展。深化建设减碳指引体系,落实“双碳”目标。完成编制《澳门环境保护规划(2026-2030)》,按序开展各项行动计划及措施。综合治理移动污染源,改善空气质素。持续完善绿色出行保障体系,积极推广电动车使用。拓展光伏应用提升清洁能源占比。
深化跨范畴跨部门市容美化治理机制。加强蚊鼠防治工作。优化工地及国有土地的围封及管理,提升市容和环境整洁度。优化通报平台功能及强化道路污染处理机制,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开展台山街市和筷子基小贩区的重整工作。启动活化原路环街市工作。
(八)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按照“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要求,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完善粤港澳三地联合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落实《2026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协同落实大湾区建设重点任务。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跨境交通建设协作,推进澳琴区域交通硬联通,推进国际气象数据枢纽建设。
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充分把握外国人免签入境中国政策持续扩大优化的有利条件,吸引国际旅客将行程延伸至澳门,与广东省及香港相关部门保持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广大湾区旅游品牌,推出更多“一程多站”旅游路线,增强大湾区“9+2”城市旅游市场的协同效应。
深化科技创新及金融合作。进一步融入国家科创体系,争取在资源配置、项目支持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向澳门进一步开放,鼓励本地科研团队及其他创新主体承接更多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推动澳琴及葡语国家初创科企善用大湾区资源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企业规模。继续透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更多金融机构试行跨境创新项目,支持现代金融及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本地优秀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拓展大湾区市场。
充分发挥CEPA政策效应。支持和鼓励业界用足用好《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的优惠措施。同时与国家工信部深化对接,推进CEPA框架下的合作,为澳门更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推进粤港澳人才培育合作。推动并落实更多更高级别的“一试多证”考证项目,便利居民取得内地、香港及澳门认可的技能证明;持续深化粤港澳三地在人才培养及评价方面的合作,开展产业发展所需的培训及考证项目;加强与大湾区城市在技能竞赛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竞赛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深化区域知识产权合作。落实中央相关惠澳政策,便利澳门创新主体在内地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双方在专利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与粤港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落实《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在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合作,便利居民在大湾区工作生活,重点包括:持续优化“澳车北上”,便利市民跨境出行;促进区域消保合作,保障跨境消费权益;完善跨境食品检验检疫和监管工作,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深化区域应急协作,完善跨境救援机制;加强环保合作,共建美丽湾区等。
2.更好发挥和拓展中葡平台功能
推动中葡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地,深化与葡语国家的合作机制。强化“中葡商贸导航”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葡语国家市场。
提升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功能。推动中葡基金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策略机制,加强支持澳门企业到葡语国家投资,拓展葡语国家市场。
深化中葡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举行葡语国家中央银行支付系统会议,促进与葡语国家金管机构联系。
推进“中葡科技中心”建设。持续扩大巴葡科创大赛的影响力,加强与巴葡校企、孵化机构及创投资本等协作联系,争取更多优秀项目落户澳琴。举办巴葡科技项目路演及大湾区考察团,吸引更多优质巴葡科技项目落户澳琴和大湾区。
打造汇聚葡语、西语国家特色品牌的示范点。推动葡语国家产品在澳门首发销售,扩大葡语国家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推动更多葡语、西语国家特色品牌及产品集聚澳门。
加强中葡文化交流。办好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活动,并将其延伸至内地更多城市举办。
3.深化国际经贸科技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会议活动。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和联系,争取加入更多国际或区域经贸组织,发挥澳门在“一国两制”方针下作为国际交流平台的优势,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支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继续开展《对外科技合作资助计划》,为与内地及国际的联合资助项目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强澳门科研人员对外合作,特别是与葡语国家的科技合作。
深化跨境电商合作。支持知名电商平台在澳发展,助力内地及澳门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
推进国际税务合作。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对所得消除双重征税和防止逃避税协定》,以扩展澳门的国际税务合作网络。
4.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澳门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重点围绕“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新领域合作”五个方面,充分发挥工商界、侨界及各界人士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落实《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五年工作清单(2024-2028年)》各项工作任务。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支持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年度联席会议,配合国家部署,参加国家高级别的“一带一路"活动。发挥好“‘一带一路’税务学院‧澳门”的作用。有序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合作关系,与已签约的友好城市加强交流合作。完成与巴西利亚友好城市协议签署工作,推进与乌拉圭的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缔结友好城市的工作。进一步深化澳门和珠海友城合作机制及资源共享,继续透过共同举办“友城青年说"等活动,促进珠澳两地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深化与内地省市合作
充分发挥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深化粤澳合作。务实有序加强与北京、上海、福建、四川、广西等内地省(区、市)在经贸、金融、文旅、科技、教育、中医药大健康等领域的合作,构建澳门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
积极发挥合作专班的作用。有效推进与海南、重庆、深圳、佛山及中山工作专班的各项工作,研究合作专班适用到其他合作关系密切的省(区、市)的可行性。务实深化穗澳、珠澳等合作。
在深化区域合作中把握机遇,在融入国家大局中拓展空间。特区政府始终以习主席视察澳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主动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进一步强化内联外通,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九)编制特区“三五”规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编制《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规划(2026-2030年)》
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等重要规划,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及公布“三五”规划。相关领域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或落实计划。
2.积极推进四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协调设计、开放共享”的原则,加紧进行规划和建设。通过延伸办学,扩大澳门高等院校的发展空间。第一期为办学开展期,通过使用合作区已有设施,安排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大学入驻,计划于2026年9月起开展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规模首年设定为1,200人。第二期为“澳门大学合作区校区”的建设期,第三期为澳门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大学合作区校区的建设期。
推进澳门国际综合旅游文化区建设。文化区是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与空间,集文化展演、艺文交流、旅游休闲与商业配套等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2026年将开展澳门国博文化馆的建筑概念设计工作,同时争取国家文旅部给予支持和指导。
加快推进澳门珠江西岸国际航空运输枢纽(港)建设。确保扩建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重点推进横琴前置货站主体工程建设,构建澳门国际机场与横琴货站的高效联运体系,增强澳门在国际航空物流网络中的竞争力。
有序推进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建设。做好产业园发展规划,包括开展园区需求、产业定位、功能布局、发展模式等前期咨询和研究,加快后续预算编列及工程招标工作,开展项目管理公司聘请及设计连建造招标。同步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争取中央部委对产业园的支持和指导。在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落成运作前,设立澳门国际科技产业中心,善用现有资源提供空间载体,吸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领域的科技企业项目进驻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