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于6月11日至6月30日进行了今年第一次全澳家居蚊虫孳生源调查。结果显示,本澳家居反映登革热流行的三个指数较去年同期为低。
为评估家居蚊虫孳生源的数量和孳生情况,预测本澳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6月11日至6月30日进行了今年第一次全澳家居蚊虫孳生源调查。该调查继续得到统计暨普查局的支持,随机挑选本澳600住户作调查。同以往调查一样,主要是测定反映登革热发生流行可能性的三个指数:布氏指数、房屋指数以及容器指数。在调查同时,卫生局工作人员也帮助各住户识别家居蚊虫孳生源,予以清除,以预防家居登革热的感染。
布氏指数表示有登革热病媒的幼虫或蛹的容器数和受检查的住户数之比乘100,指数越高表示发生登革热流行的机会越高。本次调查发现该指数全澳平均值为1.2,其中海傍区最高(5.3),其次为风顺堂区(2.0)(表一)。房屋指数表示在100个住户中有多少个住户存在含登革热病媒幼虫或蛹的容器。调查发现全澳平均房屋指数为1.2%,海傍区最高(5.3%),其次为风顺堂区(2.0%)。容器指数表示每一百个积水容器中有多少个存在登革热病媒幼虫或蛹。全澳平均容器指数为0.8%,以海傍区最高(3.2%),其次为风顺堂区(2.3%)。调查发现本澳家居反映登革热流行的三大指数在均较去年为低。在家居孳生源的容器种类方面,则发现花瓶仍是家居主要的白纹伊蚊孳生源,占有孑孓孳生容器的85.7%。
卫生局表示,目前本澳是登革热传播的高危季节,如果巿民放松预防,不注意清理家居内外的孳生源,一旦有登革热传入,登革热便可在本澳爆发。因此,呼吁巿民不要放松对家居内外孳生源的清理工作,特别是花瓶的积水,应至少每周清理及刷洗一次。外出旅游时应注意保护自己不被蚊虫叮咬,如外游回澳后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采取防蚊措施,以免延误病情及造成疾病传播。
-----消除伊蚊孳生源的十项建议-----
伊蚊喜欢在小型、清洁、静止和避光的积水中孳生,为防止伊蚊的孳生,巿民应注意下列十个事项:
1) 不要将垃圾,比如瓶、罐、饭盒、胶杯、胶袋等可能导致积水的物件丢到空置地盘、废屋或大厦的天井、平台、后巷等地方;
2) 清除家居周围可能导致积水孳生蚊虫的容器,不能清除的应将其倒置或穿孔,或将其移入室内,避免积水;
3) 花瓶应每周至少刷洗并换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盘,若要使用应避免积水;旧式雪柜底盘亦应每周倒水和刷洗一次;避免冷气机底盘积水;
4) 应避免在露天地方摆放废轮胎或把废轮胎用作防撞装置等用途,如必须使用应将其刺出大洞,以免积水;
5) 大厦天台的贮水池应盖好并定期洗刷;水井应加盖密封;应避免在水桶、水缸内贮水,如必须贮水应将其用盖盖好,并每周刷洗、换水一次;
6) 应用水泥、泥沙、碎石、海绵或其它物料填平积水的坑、洼、潭以及竹筒、树洞、石穴、坟场内固定的花瓶等;
7) 所有排水管应连接往公共排水网络;注意定期清理和保持排水管、沟、渠的通畅;
8) 修复消防喉及其他排水管道的漏水;
9) 不能清理而可以养殖鱼类的池、塘、井等应养殖鱼类(大肚鱼、孔雀鱼或盖斑斗鱼效果较佳)或其它可吞食蚊幼虫的生物;
10) 种植莲花等水生植物的池、盆等不能用上述方法处理而可能孳生伊蚊的积水,应定期施放杀幼虫剂(详情可向各卫生中心社区卫生工作组查询)。
表一 2012年6月各区登革热病媒指数
表二 2002至2012年各次调查登革热病媒指数全澳平均数的比较
(* 请参阅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