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地区,醒狮文化底蕴浓厚,每逢喜庆日子,人们少不了要舞狮助兴,当中目光炯炯,威猛生动的狮头,讲究扎作的工夫,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民间手艺。早前,于妈阁海事工房2号举行的狮艺文化周,邀请到来自佛山的非遗工艺师,展现醒狮工艺文化,并举行狮艺制作亲子工作坊,展示狮头制作过程,推广岭南醒狮文化。
不忘背后扎作人
传统醒狮由纸扎狮头和布制狮身组成,入行16年的非遗工艺师傅黄嘉力介绍:狮头一般被称为「圣头」,而狮身称为「狮被」。过去,由于人们生活条件所限,过年过节拿起家用的被子或者制作一条百家被当作狮被,就上街表演舞狮。现在,无论是狮头、狮被,还是狮鼓,制作都越来越精细,当中蕴含着许多工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
要扎出一个威武迫真的狮头需要很高的技艺,黄嘉力说:「要想学精每一道工序,独立扎作一个完整的狮头,需要潜心学习两到三年才能出师。制作一个普通的狮头大概需要一星期,若有特殊要求(如在狮头上扎作盘龙角、凤角、双龙争珠等),则可能需要一个月。市面上,一个普通狮头售价约两三千元(人民币,下同),而使用优质材料制作的狮头,售价可逾万元。」佛山狮头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除提升了知名度,亦更受重视。
一竹一纸纯手工制作
舞狮在岭南已有几百年历史,清朝之前已经流传甚广,外型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类,南狮威猛灵动,舞南狮有许多动作套路,更有狮谱专门介绍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青阵」,以及如何拆解「青阵」。南狮之所以有很强的观赏性,在于舞狮师傅头尾相配合,在舞动中共同把一头狮子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神态及形态呈现出来。说起舞狮,黄嘉力这位不折不扣的「狮痴」,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不同款式的狮头,以及制作步骤。
扎作狮头的第一步是扎狮廊。先用毛竹开出狮头底架,再用小竹篾织出狮头形状,竹篾之间的扎点用纱纸、浆糊加固,而一个狮头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个扎点。扎好的狮廊用纱纸、蚊帐布、绸等材料平铺在狮廊上,使狮廊更加坚固耐用。
扑狮廊时用的浆糊也有讲究,黄嘉力说,他们尝试过多种浆糊,最后还是坚持用回最原始的做法,用面粉加水熬制成糊,才能将薄如蝉翼的纱纸扫透,一张张黏实覆盖到扎好的狮头上,整个狮头的轮廓就大致显现。
扑好的狮廊按照粤剧脸谱和要求打上底色。传统狮头分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6款,各有相对应的颜色。然后写上各种吉祥如意的花纹,如唐草纹、虎斑纹、如意纹、猪鼻纹等。写好色的狮头在相应的部位装上各种配饰,包括牙擦须、绒球、小铜镜片等,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头就完成了。
「以传统材料制作的狮头,大约有十斤重,一般人站在狮头上,也不会将之压烂。」黄嘉力介绍,为迎合市场需求,现在制作的狮头,都会削薄竹篾,将狮头的重量减至约8斤。近年,亦有人尝试使用泡沫、3D打印技术制作狮头,但始终无法造出形神俱备的神韵。」他认为,即使时代如何转变,还是必须按照传统,使用纱纸和竹篾制作狮头,「竹篾具有韧性,可以很好地调整和塑造狮头的形状。」
一步一步扎作狮头
先用毛竹开出狮头底架,再用小竹篾织出狮头形状。
用纱纸、蚊帐布、绸等材料平铺在狮廊上。
按照粤剧脸谱和要求打上底色,然后写上各种吉祥如意的花纹,如唐草纹、虎斑纹、如意纹、猪鼻纹等。
在相应的部位装上各种配饰,包括牙擦须、绒球、小铜镜片等。
制作狮鼓的三大工序
醒狮伴随鼓点舞动,若没有鼓声,舞狮的表演便毫无气氛及意境。除了狮头扎作,黄嘉力同时是制狮鼓的高手。他说,鼓的历史有上千年,种类繁多,传统鼓包括堂鼓、京鼓、班鼓、龙舟鼓、粤剧鼓、狮鼓等几十种,每一种鼓的做法又不一样。以狮鼓为例,制作过程可以分为3大工序。
制鼓首先制作鼓桶,选用杺木制成鼓胚并拼接成鼓桶形状,然后用竹篾箍紧。鼓桶紧固后用凿修圆内侧,用毛竹做「竹弓」支撑鼓桶内部,最后用刨刀修圆鼓口外侧,就完成鼓桶的制作。
第二步是扪皮,鼓皮一定要选用水牛皮。先将鼓桶放上扪皮机,铺上牛皮,用机上的铁钩钩住皮孔,拉紧牛皮。先用重达十斤的大木槌捶打牛皮以打松纤维,然后用大木棒敲打鼓口边缘及牛皮,边敲打边转动齿轮带动鼓钩拉紧牛皮,反复多次以上的步骤,直到鼓音达到要求为止。最后用特制的鼓钉把牛皮钉紧。
扪好鼓皮,还要在鼓身上均匀打上灰浆,等灰浆干透后打磨光滑,然后上油漆并画上图案装饰,或者包上各种颜色、花纹的布料。钉上4对「鼓胆」,装上4只鼓耳,清理干净鼓面上的皮毛,描上「得声」,刷上防水油漆,狮鼓的制作便告完成。
黄嘉力说:「外行人可能觉得制鼓很容易,其实制鼓比制作狮头还难。狮头有形态呈现,狮被有形状参考,而声音乃无形之物,全凭师傅多年经验,将鼓调节到客户满意的声音,因此,调音对一个制鼓师傅来说十分重要。」
冀狮艺文化得以传承
为推动狮艺文化,令源远流长的岭南舞狮得以保存下来,近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及民间组织在传承推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黄嘉力认为,港澳地区在保护和推广方面做得十分出色,很尊重这门技艺。
他庆幸,现在许多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都设立了龙狮队,会聘请教练和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大多数小朋友都喜欢舞狮,只是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希望学校能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孩子深入瞭解岭南醒狮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此艺术及制作技艺产生兴趣,令狮艺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黄桂兰 图:陈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