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建筑工程,传统上都利用竹子搭建棚架。这种环保的材料,虽有逐渐被钢铁取代的趋势,但亦有人致力将竹棚的工艺,纳入更广泛的建筑活动。放眼澳门的城区,摩天大楼比邻朴素的民宅;中、葡特式的古邸、庙宇和天主教堂并肩而立。这些多姿多彩的建筑物,在建造时,绝大多数都用到竹棚架。此外,竹棚更被用于戏棚、游泳棚以至近年的艺术作品。
搭棚工艺列入非遗
时至今日,在建筑和维修工程中,竹搭棚架仍然很常见。资深棚架师傅赵成蔚指出,这种质轻、坚固且廉宜的优质材料,在内地的使用正在减少,逐渐被钢材取代。澳门和香港是少数保留并活用这种工艺的地方。可喜的是,澳门特区政府将搭棚与木雕神像、凉茶配制等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同时,一些在澳门长大的青年建筑师,正致力于保育和发扬这种传统工艺。
作为搭棚的材料,竹子一直因其韧性而受到青睐。它重量轻,易于运输和组装。同时,竹还是地球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有些亚种每天可成长超过一公尺。这使其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并且对环境的压力比生产钢铁少得多。
澳门所用的竹子大部份是从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进口。棚架使用的竹竿有两种类型:粗的毛竹用于承重;较细的篙竹用于固定和水平支撑。现年68岁的赵成蔚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竹竿都是用竹筏承载,由船只拖曳沿着水道而来的,现时则以货车由陆路运来。
极少青年入行搭棚
赵成蔚说,钢鹰架于2000年代初期引进澳门。现时,钢竹混合模式仍然很受欢迎,距离钢铁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段日子。然而,越来越少本地人对搭棚业感兴趣。赵成蔚忆述,他入行时,澳门大约有 150 名搭棚工,当中本地人和外籍劳工大约各占一半。至今,行内大约有200名外籍劳工,本地人剩下约30名。
「很难吸引年青人入行。」赵成蔚解释道。「我办过一些培训课程,教导年轻人搭棚技术,但最终只有两名学员留下来。然后,两人在工作了大约九个月后也相继转行。」同为资深搭棚师傅的梁和也同意赵成蔚的说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外雇。」
出生于珠海的赵成蔚于1979年移居澳门,同年入行。当时22岁的他跟从经验丰富的父亲和叔叔学会搭建竹棚。赵成蔚忆述,叔叔赵德兆是一位特别有效率的老师,澳门的许多棚架工人都师承于他。据他介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搭棚工,至少需要三年的训练和实践。
赵成蔚初入行时,是用竹篾捆绑竹竿,他说:「竹篾必须提前浸水,才会变得柔软和有弹性,在冬天,它们往往会变脆,需要更多的工序处理。」尽管经过处理,双手还是经常被粗糙的竹篾纤维弄伤。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用较为方便的尼龙扎带。
赵成蔚说,搭棚师傅主要靠直觉和经验工作。他们用目测估量竹竿的距离和大小,然后根据脑海中的图样搭建高耸的棚架。赵成蔚忆述,早年他曾在没有安全带、头盔、手套甚至鞋子的情况下,攀爬到令人眩晕的高度,风雨无阻。时至今日,搭棚工都配备了全套安全设备。
1997年,在该行业工作近20年后,赵成蔚成立了自己的竹棚公司――成记。公司目前拥有13名本地员工,和大约80名来自内地的外雇。他们目前承建的大多数项目,包括路氹连贯公路上的综合度假村,都结合竹棚和钢架。
外籍建筑师迷上竹棚
成记擅长的另一项工作是搭建戏棚,其原理与建筑项目的棚架相同。其中一个位于妈阁庙的戏棚于2013年引起了建筑师苏约翰(João Ó)和孟丽泰(Rita Machado)的注意。同年,夫妇二人在澳门成立了建筑设计公司Impromptu Projects。他们先后多次在澳门和海外的建筑设计和艺术装置用上竹作为材料。
苏约翰在澳门长大、能说一口流利粤语,而孟丽泰于2006年移居澳门,撰写有关城市发展的论文。
在妈阁庙前的戏棚建造期间,苏约翰和孟丽泰每天都会到工地参观,对竹棚的搭建速度和灵巧程度感到惊叹。他们想记录整个过程,但戏棚错综复杂的层次结构很难用照片捕捉。于是,他们仔细用纸、笔记下竹竿的粗细等各种数据和细节。
在那次经历后,他们想多瞭解竹棚工艺。幸运的是,赵成蔚和他的同事非常愿意分享他们的知识。「赵先生非常友善,他无所不谈,倾囊相授。」苏约翰说。孟丽泰补充道:「我们逐渐瞭解到,他们拥有大师的远见,希望将代代相传的工艺和知识分享承传下去」。
从那时起,苏约翰和孟丽泰就一直与赵成蔚及他的同事合作。在设计任何项目之初,他们会先建立3D模型,并寻求棚架师傅的反馈。他们也参加了世界各地有关竹子的研讨会,学习有关的工艺技术,拓宽对竹子用于建筑的理解。
「例如,在东南亚,竹棚技术与澳门和香港的技术非常相似,但在哥伦比亚,他们会用竹子建造永久性房屋。」孟丽泰说。「他们会先进行处理,以防竹子受到湿气和真菌侵害,同时,需要避免日晒雨淋。」
迄今为止,两人的大部份竹子项目都是临时艺术装置。例如:他们于 2021年在香港动植物公园竖立了《寻声》,这是一个由高度不同的竹栅栏组成的迷宫般的布置。孟丽泰说:「使用竹子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且易于安装和拆卸。」
孟丽泰和苏约翰也将竹子用于长期的建筑项目中,例如澳门大赛车博物馆新咖啡室的装潢。他们还在氹仔大潭山脚下嘉乐庇总督马路建造了一座永久性的竹结构建筑,名为「Promenade Urbaine」。 Promenade Urbaine 是人行道和道路之间的屏障,是一个 800 公尺长的竹竿半拱门,行人可以从中穿过。苏约翰表示,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人们尽量接触大自然。
这两位建筑师表示,他们看到了竹子的巨大潜力,将继续将其重新诠释为主流建筑材料,其用途不仅限于棚架。毕竟,它是这座城市非物质遗产的一部份。
原文
Reinterpreting the art of bamboo scaffolding
英文版《Macao》78期(2023年10月号)
https://macaomagazine.net/reinterpreting-the-art-of-bamboo-scaffolding/
原文:张可儿 摘译:平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