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會民生工作逐步優化
特區政府貫徹精準扶助、政策傾斜、資源下沉的方針,優化改善各項民生工作。在修改20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加大民生福利支出,兜牢民生底線。
落實惠民措施。完善現金分享計劃,調整發放條件,並向符合資格的居民發放。向約16.5萬名合資格職業稅納稅人退還2023年度已繳納職業稅款的60%。加強食品及產品監察,制定《推動外賣餐飲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引》。
保障本澳居民優先就業。設立“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着力解決澳門居民尤其是青年的就業問題。要求公共判給工程和服務優先聘用本地僱員。2025年1月至8月累計協助7,471人次成功獲聘。與企業合作,推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切實保障“衛星場”僱員權益。動態調控外僱數量,嚴格依法打擊非法工作。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加強職業培訓,針對性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持續進行職安健監察及培訓工作。
完善社會保障。調升養老金、敬老金、殘疾津貼及各項社會保障給付金額,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額外發放1個月全額援助金。增設長者服務,開展養老金基數與最低維生指數掛鈎的相關研究。《檢視非強制央積金現況及發展》研究報告已完成。
構建生育友善環境。制訂第二個“澳門婦女發展目標”。推出“育兒津貼計劃”,調升出生津貼金額,實施“醫學輔助生殖補助計劃”。完成《2026至2030年托兒服務發展方案》。建立孕產婦健康管理平台。
加強長者生活支援。在社區服務設施增設長者服務,設立“社區長者用藥安全推廣站”。開展獨居及兩老家庭長者的普查及登記工作。
增加康復支援服務。擬訂“康復服務十年行動計劃(2026-2035)”,積極推進無障礙環境的立法,於東區-2內增加1間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和1間康復綜合服務中心。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實施《健康澳門藍圖》。持續開展多種癌症篩查。密切關注周期性傳染病的變化,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熱病毒傳播,不斷完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縮短專科門診的初診輪候時間和醫療檢查等服務的輪候時間,大幅提升澳門疑難重症的診治能力和專科門診服務能力。協和澳門醫學中心的專科門診、日間手術、住院服務等全面展開,建成本澳最大的腫瘤放射治療中心。優化社區醫療資源。鼓勵居民使用醫療券參與慢性病篩查計劃。非牟利醫療機構社區門診的資助名額增至約18萬個。東區-2的衛生站今年內投入使用。拓展跨境醫療衛生合作。啟動珠澳和琴澳救護車跨境轉運服務。
推動教育優質發展。完成《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和《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的中期評估。調升2025/2026學校年度免費教育津貼基本金額和附加金額,啟動本地化智慧教學服務平台的構建,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優化學校設施佈局,持續推進東區-2的校舍及教育中心的興建。積極應對學齡人口變化對教育系統的影響。
優化房屋政策。有序開展新城A區4個地段社屋工程,3,848個家團已獲分配單位。延續社屋租金豁免措施,約95%的社屋租戶受惠。推進新城A區5個地段經屋工程建設,預計提供5,254個單位。2019年經屋申請已安排2,054個家團選房。2023年經屋申請名單已公佈。研究經屋置換制度可行性,重點關注年輕家庭居住需求。政府長者公寓已恆常接受申請並安排入住。
積極舉辦體育盛事。2025年舉辦多項高水平的體育品牌賽事。與粵港首次聯合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推出“全運會、亞運會爭光計劃”,支持運動員集訓及外出參賽。有效推廣大眾體育,全年開展100項大眾體育活動,參與人次超過18萬。
大力支持青年發展。公佈《澳門青年政策(2021-2030)》中期檢視報告。完善學生生涯規劃,優化升學服務。新設立兩個青年諮詢小組,廣泛聽取青年意見。支持學生實習及青年就業創業,促進青年成長發展。推動青年積極參與義務工作。
建設宜居宜遊城市。有序推進分區詳細規劃工作。科學配置土地資源,為四大重點項目預留建設用地。完成土地溢價金調整工作。採取“規劃利用+臨時使用”雙軌模式盤活土地利用。目前正推進5幅土地(約3萬平方米)作為康體及停車臨時用途的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都市更新,在規劃條件、土地制度及審批規則等方面積極配合。優化工程協調機制,提升合併施工比例,截至2025年9月30日,“優化道路工程協調工作組”已審議678宗道路工程項目,協調140宗項目合併施工,降低掘路次數。有效增加的士服務供給。10間2024年獲判給的士營運企業已新增500輛普通的士,因應特殊情況,特別免競投批出兩間公司共100輛的士,現時全澳營運的士總量約1,460輛。輕軌東線工程總體完成度超過四成,新城A區道路網絡建設有序推進。在淘汰高污染車輛及推廣使用電動電單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啟動環境保護規劃研究工作。政府設立跟進及完善澳門燃氣安全及監管的跨司工作組,進一步優化監管工作。2025年全澳可使用天然氣用戶已突破18,000戶。
(六)區域合作持續加強
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三地加強高層對話互動、互訪交流和溝通協作,攜手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推進粵港澳“跨境理財通”業務,目前共有11家澳門銀行參與,合共開立超過2.8萬個帳戶。透過試點銀行和保險公司提供跨境資金匯兌便利,研究建立粵港澳保險產品“白名單”。在認證上設立“灣區標準”,推動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支持設立“灣區知識產權諮詢服務中心”,構建誠信消費領域合作機制,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科技和旅遊合作。
加強與內地多個省市區域合作。積極發揮既有合作機制以及合作專班的作用,圍繞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文旅會展等重點領域加強合作。繼續助力江西省修水縣鄉村振興事業。
強化對外交流。規劃和籌備在東亞、東南亞國家設立駐外經貿旅遊文化辦事機構;積極推進與巴西利亞締結友好城市工作,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助力“一帶一路”,籌備舉行支持澳門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第七次聯席會議,加強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稅務培訓。舉辦“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澳門”系列活動。
豐富中葡平台功能。首次與內地城市合辦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活動;舉辦“第二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博覽會(澳門)”、“2025巴葡科技企業(澳門)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促進內地與葡語國家在投資設廠、農產品及特色產品採購、金融保險、電商、科研等領域合作;推動中葡合作基金落實更多投資項目,充分發揮中葡合作“精準聯繫人”作用。
(七)重大工程項目有序展開
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建設進展順利。澳琴成立專責小組,分階段推進建設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澳門大學合作區校區”工程建設啟動;開展澳門理工大學和澳門旅遊大學合作區校區的論證和規劃。改造橫琴德智廣場項目,推進落實三所公立大學首期延伸辦學。持續與國家教育部和廣東省溝通,推動出台延伸辦學管理辦法。
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項目穩步推進。已委託中國旅遊研究院開展文化區的前期規劃和論證工作,並就項目選址、建設運營、空間構想、功能內容、工作時間規劃等方面,廣泛收集和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建設有序開展。橫琴前置貨站項目完成地質勘探和方案設計,已啟動軟基處理工程,並開展主體工程建設。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填海工程自2025年4月進場施工以來進展順利。完成《民航活動法》的制定,為引入更多基地航空公司創造條件,進一步提升澳門國際機場作為區域航空樞紐的競爭力。
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的規劃論證工作加快推進。建立跨部門的科技研發產業園工作組,開展科技園的規劃及建設工作。委託專業團隊開展前期研究,先後調研內地、國外多個科技園區,將就科技園的項目定位、配套支持政策、基建設施等內容進行深入研究並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回顧過去一年來的施政,我們也清醒看到,一些深層次矛盾和“老大難”問題,如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適度多元成效不明顯,以及舊區活化進展較慢等,必須更大作為、加大力度去解決;公共行政效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一些公務員的服務意識、公僕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在本次施政報告起草過程中,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的意見,讓我們更加明確了努力改進的方向。政府將始終秉持開放思維,只要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民生改善,有利於澳門特區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政府定會加倍努力,銳意改革,不斷提升施政水平和效能,不辜負廣大市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