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会民生工作逐步优化
特区政府贯彻精准扶助、政策倾斜、资源下沉的方针,优化改善各项民生工作。在修改2025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加大民生福利支出,兜牢民生底线。
落实惠民措施。完善现金分享计划,调整发放条件,并向符合资格的居民发放。向约16.5万名合资格职业税纳税人退还2023年度已缴纳职业税款的60%。加强食品及产品监察,制定《推动外卖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引》。
保障本澳居民优先就业。设立“促进就业协调工作组”,着力解决澳门居民尤其是青年的就业问题。要求公共判给工程和服务优先聘用本地雇员。2025年1月至8月累计协助7,471人次成功获聘。与企业合作,推出“就业+培训”专项计划。切实保障“卫星场”雇员权益。动态调控外雇数量,严格依法打击非法工作。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职业培训,针对性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持续进行职安健监察及培训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调升养老金、敬老金、残疾津贴及各项社会保障给付金额,向援助金受益家庭额外发放1个月全额援助金。增设长者服务,开展养老金基数与最低维生指数挂钩的相关研究。《检视非强制央积金现况及发展》研究报告已完成。
构建生育友善环境。制订第二个“澳门妇女发展目标”。推出“育儿津贴计划”,调升出生津贴金额,实施“医学辅助生殖补助计划”。完成《2026至2030年托儿服务发展方案》。建立孕产妇健康管理平台。
加强长者生活支援。在社区服务设施增设长者服务,设立“社区长者用药安全推广站”。开展独居及两老家庭长者的普查及登记工作。
增加康复支援服务。拟订“康复服务十年行动计划(2026-2035)”,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的立法,于东区-2内增加1间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和1间康复综合服务中心。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澳门蓝图》。持续开展多种癌症筛查。密切关注周期性传染病的变化,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缩短专科门诊的初诊轮候时间和医疗检查等服务的轮候时间,大幅提升澳门疑难重症的诊治能力和专科门诊服务能力。协和澳门医学中心的专科门诊、日间手术、住院服务等全面展开,建成本澳最大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优化社区医疗资源。鼓励居民使用医疗券参与慢性病筛查计划。非牟利医疗机构社区门诊的资助名额增至约18万个。东区-2的卫生站今年内投入使用。拓展跨境医疗卫生合作。启动珠澳和琴澳救护车跨境转运服务。
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完成《澳门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2021-2030)》和《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2021-2030)》的中期评估。调升2025/2026学校年度免费教育津贴基本金额和附加金额,启动本地化智慧教学服务平台的构建,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优化学校设施布局,持续推进东区-2的校舍及教育中心的兴建。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优化房屋政策。有序开展新城A区4个地段社屋工程,3,848个家团已获分配单位。延续社屋租金豁免措施,约95%的社屋租户受惠。推进新城A区5个地段经屋工程建设,预计提供5,254个单位。2019年经屋申请已安排2,054个家团选房。2023年经屋申请名单已公布。研究经屋置换制度可行性,重点关注年轻家庭居住需求。政府长者公寓已恒常接受申请并安排入住。
积极举办体育盛事。2025年举办多项高水平的体育品牌赛事。与粤港首次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推出“全运会、亚运会争光计划”,支持运动员集训及外出参赛。有效推广大众体育,全年开展100项大众体育活动,参与人次超过18万。
大力支持青年发展。公布《澳门青年政策(2021-2030)》中期检视报告。完善学生生涯规划,优化升学服务。新设立两个青年咨询小组,广泛听取青年意见。支持学生实习及青年就业创业,促进青年成长发展。推动青年积极参与义务工作。
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有序推进分区详细规划工作。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为四大重点项目预留建设用地。完成土地溢价金调整工作。采取“规划利用+临时使用”双轨模式盘活土地利用。目前正推进5幅土地(约3万平方米)作为康体及停车临时用途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都市更新,在规划条件、土地制度及审批规则等方面积极配合。优化工程协调机制,提升合并施工比例,截至2025年9月30日,“优化道路工程协调工作组”已审议678宗道路工程项目,协调140宗项目合并施工,降低掘路次数。有效增加的士服务供给。10间2024年获判给的士营运企业已新增500辆普通的士,因应特殊情况,特别免竞投批出两间公司共100辆的士,现时全澳营运的士总量约1,460辆。轻轨东线工程总体完成度超过四成,新城A区道路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在淘汰高污染车辆及推广使用电动电单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启动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工作。政府设立跟进及完善澳门燃气安全及监管的跨司工作组,进一步优化监管工作。2025年全澳可使用天然气用户已突破18,000户。
(六)区域合作持续加强
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三地加强高层对话互动、互访交流和沟通协作,携手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推进粤港澳“跨境理财通”业务,目前共有11家澳门银行参与,合共开立超过2.8万个帐户。透过试点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跨境资金汇兑便利,研究建立粤港澳保险产品“白名单”。在认证上设立“湾区标准”,推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支持设立“湾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构建诚信消费领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科技和旅游合作。
加强与内地多个省市区域合作。积极发挥既有合作机制以及合作专班的作用,围绕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文旅会展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继续助力江西省修水县乡村振兴事业。
强化对外交流。规划和筹备在东亚、东南亚国家设立驻外经贸旅游文化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与巴西利亚缔结友好城市工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助力“一带一路”,筹备举行支持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第七次联席会议,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税务培训。举办“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澳门”系列活动。
丰富中葡平台功能。首次与内地城市合办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活动;举办“第二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博览会(澳门)”、“2025巴葡科技企业(澳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内地与葡语国家在投资设厂、农产品及特色产品采购、金融保险、电商、科研等领域合作;推动中葡合作基金落实更多投资项目,充分发挥中葡合作“精准联系人”作用。
(七)重大工程项目有序展开
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澳琴成立专责小组,分阶段推进建设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澳门大学合作区校区”工程建设启动;开展澳门理工大学和澳门旅游大学合作区校区的论证和规划。改造横琴德智广场项目,推进落实三所公立大学首期延伸办学。持续与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沟通,推动出台延伸办学管理办法。
澳门国际综合旅游文化区项目稳步推进。已委托中国旅游研究院开展文化区的前期规划和论证工作,并就项目选址、建设运营、空间构想、功能内容、工作时间规划等方面,广泛收集和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澳门珠江西岸国际航空运输枢纽(港)建设有序开展。横琴前置货站项目完成地质勘探和方案设计,已启动软基处理工程,并开展主体工程建设。澳门国际机场扩建填海工程自2025年4月进场施工以来进展顺利。完成《民航活动法》的制定,为引入更多基地航空公司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澳门国际机场作为区域航空枢纽的竞争力。
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的规划论证工作加快推进。建立跨部门的科技研发产业园工作组,开展科技园的规划及建设工作。委托专业团队开展前期研究,先后调研内地、国外多个科技园区,将就科技园的项目定位、配套支持政策、基建设施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回顾过去一年来的施政,我们也清醒看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老大难”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适度多元成效不明显,以及旧区活化进展较慢等,必须更大作为、加大力度去解决;公共行政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本次施政报告起草过程中,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努力改进的方向。政府将始终秉持开放思维,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有利于澳门特区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定会加倍努力,锐意改革,不断提升施政水平和效能,不辜负广大市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