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本澳第3例本地基孔肯雅熱病例,及早發現懷疑病例,衛生局日前完成區神父街八達新邨(兆發樓)風險區域的應對工作後,於昨(10)日及今(11)日繼續在得勝街附近風險區域開展應對工作,透過挨家挨戶上門檢查,向居民進行防蚊健康宣教,面對面指導辨識家中容易積水的位置,手把手教導清除積水方法,以減少白紋伊蚊孳生。期間共巡查138座樓宇共1,511個住戶及174間地舖,向2,896戶派發宣傳單張;此外,亦於區域內設置臨時抽血站,為出現疑似基孔肯雅熱症狀的人士進行抽血送檢,其中有2名居民有基孔肯雅熱疑似症狀已即時抽血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未發現與病例相關連的其他個案。
衛生局指出,基孔肯雅熱在本澳是通過帶病毒的白紋伊蚊叮咬人而傳播,不會直接人傳人,清除孳生源是最有效預防措施。在巡查期間,衛生局人員協助居民檢查花瓶、花盆底盤等家居常見積水容器時,發現部份住戶的容器已有孑孓孳生情況,於是即時協助處理,並向居民作防蚊健康宣教;此外,亦發現部份公共區域存在積水容器,未有蓋好或倒置,有些甚至已孳生蚊蟲,會增加基孔肯雅熱傳播風險,故應特別留意及防範。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其臨床表現、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等均與登革熱類似;潛伏期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多為輕症並持續數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嚴重到影響個人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對症治療為主。
本澳目前處於蚊媒傳播疾病的風險季節,衛生局呼籲居民不要掉以輕心,應注意環境衛生,加強清除家居及工作環境積水,杜絕蚊蟲孳生,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
居民如有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有關的居住地點或旅遊史;醫生應對懷疑基孔肯雅熱病人及時作出檢測和通報。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熱檢測服務。若有疑問,可致電衛生局傳染病熱線28700800或瀏覽傳染病資訊網頁http://www.ssm.gov.mo/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