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今(15)日舉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2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座談會”,邀請多名專家學者解讀2025年施政報告,為特區政府未來施政提供意見。
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專家學者們肯定是次施政報告“革新謀發展,奮進開新局”的政策方向,作為新一屆政府的開局起步之年,在澳門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和新任務的背景下,認為加強統籌協調機制、澳琴一體化這兩大發展方向,並結合強化廣大公務員依法治理和擔當作為的意識,將切實提升特區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和管治效能,從而不斷增強廣大市民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實現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提出財政政策的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要素流動及澳琴融合發展的三項建議,以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一是建議制定更積極的財政政策,精準細化“1+4”產業規劃,加大資金與政策支持,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二是呼籲各界積極融入大灣區,突破市場規模限制,深化澳門與橫琴的規則銜接與要素流通;三是倡導善用澳琴優勢,加強招商引資與人才政策,結合教育、科技與人才一體化發展,吸引國際高端人才。
澳大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黃承發聚焦智慧城市及科技創新的政策建議。一是推動數據灣區互通,發展智慧城市,平衡隱私保護與技術應用,並加快智慧燈柱等基建落地;二是產業多元化及人才政策,推動“紫領”複合型人才與現有產業的融合;三是應對人口老化,強調需完善無障礙逃生設施,修訂建築規範以符合長者安全需求;四是聚焦優化停車管理,推廣立體停車場,探討網約車彈性調度。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綜合度假村及旅遊管理學系副教授蘇小恩聚焦三點。一是在拓展國際客源方面,現有政策聚焦拓展東南亞、東北亞、南亞等地區的旅客,但是特區政府更應對現有國際客源進行分類及排序,以不同策略重點推廣,並應提升通關速度,學習新加坡國際旅客“一分鐘通關”模式;二是豐富旅遊產品與會展經濟,加快建設“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打造創意城市美食互動博物館;三是強化全球品牌形象推廣,參考國內外優勢項目,如新加坡濱海灣海濱長廊等,以美食、文化遺產等獨特優勢提升國際辨識度。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綜合度假村及旅遊管理學系副教授馮學能提出政策應著重各產業下細分領域的具體內容、跨學科發展及零售市場的推進。在“1+4”產業規劃下,他認為應更細化大健康、高科技及金融產業各子項的具體細節。同時,應面向澳門現有學科發展不足導致的職業分配困境,增強跨學科領域的教育。此外,他以澳門義字街為案例,指出在現有澳門零售行業發展不均的情況下,競爭力與政策支援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社會各界需要有充分的討論。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及商業經濟學系副教授李振國從澳門客觀經濟情況、澳琴一體化及中小企發展進行闡述。首先,面對財政收入不確定、經濟結構單一及稅收單一等問題,澳門客觀經濟情況不容樂觀。其次,特區政府在澳琴發展方面提高了主動性,然而,尚需確立澳門的功能與角色,從法制調整方面助力橫琴發展。同時,如何加大澳琴聯合招商,形成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模式,未來尚待探討。最後,針對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三層式”支持方案,他期待特區政府公佈具體操作流程。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關鋒從三方面進行討論。一是暫停夾屋政策,令上屆政府提出的五階梯房屋政策出現缺失,未來應進一步計算房屋需求,符合市民所需;二是提出育兒津貼,此舉獲得普遍市民支持,認同特區政府以政策手段作為第一步嘗試,承擔解決人口老化的責任;三是施政報告暫未有手段加大深合區的經濟產出,建設大學城等大型項目或可提高人口流動,但經濟產出方面仍需探討。最後,他期待未來在深合區法律建設上出現突破。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林嘉欣從三方面討論。一是澳門經濟結構單一決定了“澳琴”作為未來發展方向。此外,施政報告中提到要拓展國際市場,然而像西語及非洲等市場,難以在短期內產出成效;二是調整民生福利水平,主要圍繞“一老一少”提出,認同政策具有針對性,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平衡上做得較好;三是公務員問責方面,考慮部分澳門公務員缺乏動力,當中如何從法律改革上提高效率,推動年青公務員到深合區學習及鍛鍊,尚待特區政府公佈更多細節。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禮任助理教授蘇桂龍提倡多元政策應對低生育率與青年心理發展不足,並以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一是認同育兒津貼的重要性,澳門作為2024年全球出生率少於1的地區之一,建議對原因進行社會調查;二是青年發展,建議完善灣區實習就業補貼機制,建立評估體系及求職配套;三是以培育身心健康為目的,提高心理健康課程的水平,在減少青少年電子娛樂的同時,增加運動時間,以及結合科技賦能,解決求助者的私隱問題。
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從三方面討論。首先,全民身心健康方面,呼籲關注父母角色,鼓勵市民守望相助,建議設立私營護老機構,減輕公營機構的壓力。同時,應善用特區政府閒置土地作活動空間,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其次,國際交流方面,增加師生國際交流名額,推動青年參與社會事務,並透過高校及親善大使計劃,加強國際公益交流,讓青年能夠獲得更多成長機會。最後,他強調澳門市民應珍惜生命,熱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