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教授獲選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澳門大學
2024-09-26 19:25
  • 劉世鼎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傳播系教授兼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資深駐院學人劉世鼎獲選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的訪問學者,期間將於哈佛大學開展兩項研究著作,並與該校學者探討合作。該研究職位競爭非常激烈,僅擁有卓越成就的學者可獲選。

劉世鼎的學術成就橫跨多個研究領域。自從2003年獲得倫敦西敏寺大學的博士學位以來,劉世鼎在傳播與媒體、當代文化研究、青年研究、人文思想、性別研究、勞動關係、跨學科社會研究、亞洲研究等不同學術領域,刊登了超過50篇重要的期刊論文及書籍章節,其中包括國際知名重量級刊物New Media & SocietyPositions:Asia CritiqueNew Left Review。國際學術刊物Pacific Affairs評價劉世鼎的第一本著作The Politics of People(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時指出,本書所講述的故事及呈現的案例,當中的細節非常優雅,使他的著作成為區域研究和理論閱讀書單中的寶貴補充。過去一年,劉世鼎更受邀至香港大學、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講學。今年7月,劉世鼎受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協會(IAMCR)的邀請,在新西蘭基督城的年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這次活動有近1000名參與者出席。IAMCR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關係緊密。

劉世鼎在哈佛大學的首項研究將基於他與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傳播系副教授史唯共同撰寫、由澳大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資助的著作Affective Spac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in China(愛丁堡大學出版社)。這本著作被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字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國斌譽為“對情感、媒體與社會研究的重要貢獻”。劉世鼎認為,雖然性別角色往往受情感期望的影響,但性別的情感層面在性別、媒體和中國研究中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他將會在哈佛大學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情感如何為理解中國的性別和社會提供新的視角。此外,劉世鼎還會開展一項關於人工智能情感的著作。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成立於1955年,是全球最高端的中國與東亞研究中心之一。數十年來,中心所產生的跨學科研究在全球的學術界、政府、商界和藝術圈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全球智庫報告》資料顯示,該中心一直位居全球頂尖的區域研究中心之列。曾經擔任該中心所長的著名人物包括歷史學家馬若德(Roderick L. MacFarquhar)、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Ezra F. Vogel),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前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前亞洲研究學會主席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中國哈佛基金主席柯偉林(William C. Kirby)等。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