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城巿總體規劃座談會關注澳門未來居住生活文化環境
澳門大學
2020-09-30 18:39
  • 專家學者就議題分享意見

  • 大合照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今(30)日舉行“澳門城巿總體規劃系列座談會:居住生活文化環境”專場。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澳門特區《城巿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稱《草案》)的公共空間、生態、文化與總體規劃的關係等領域提出建議,他們均認為澳門總體規劃應從“人”出發,考慮“人在環境中”及“人與城巿空間的互動”。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Prof. Timothy Simpson表示,澳門過往批出的一些大型項目,當中有不少屬於私有擁有的公共空間,由於種種原因,這些空間未能為公眾使用,而且一些紀念性空間和廣場欠缺人性化設計,使用率不高,在未來的總體規劃中,應盡量避免和加以改善,減少公眾無法利用的城市公共空間。他認為,環境和空間在規劃時應注意與“人”——即巿民的日常生活有聯繫,而不只是空蕩蕩的場地。澳門城巿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楊晶亦認同總體規劃在突出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空間利用率、調節承載平衡等的同時,需要認真思考、保留和加以實現澳門城市中原有的鮮明特色,同時多利用小型的公共空間以增強城市的文化肌理,可考慮利用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目標人群的需求分類和搜集,明確城市功能分區,更精準地控制和平衡高密度空間及人群聚集的壓力,並注重和大灣區其他城巿的功能劃分接軌和協調。

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表示《草案》中提到目標之一是要“打造中華文化合作基地”,但文本中卻沒有提及以甚麼軟硬件和如何規劃文化基地。他建議可以把一些如天主教文化、中華文化、漁業文化、新型休閒活動等文化體驗注入未來的綠化帶和未來的分區當中。此外,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總體規劃中有一定分量的內容,但如何活化和發展卻有所欠缺。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李展鵬表示,本澳在2008年已提出《澳門城巿概念性規劃綱要》,是次總體規劃應在此基礎上有更高要求。需要疏理一些數據以解決現有的人口老化、交通擠塞等問題,以及預視文化設施如何在不同分區中分佈。他認為是次總體規劃在文化景觀、文遺保育中可有更多的體現,並應把海洋生態的保護納入到總體規劃之內。

亞太城市建築學會理事長、澳門城巿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副教授高武洲則關注澳門“生態城巿”的建設,他表示,總體規劃現正在編製,政府可以通過新城填海、都巿更新等手段,加上澳門有著地域較小、文化和諧、財政充裕等優點,澳門有條件循著“生態城巿”的方向前進。可利用大數據、5G技術了解一個城巿的溫度、光線、用電、用水、垃圾等,作出監測和控制,令居住環境得以改善。此外,他也提出,應透過總體規劃改善一些法律上的阻礙,以適應未來的新能源建設,如太陽能的使用,以加快改善澳門的生態環境。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建新關注政策諮詢的過程,他認為政府需要與專業的團體就總體規劃的某些要點進行商討,並把一些較為具體的方案向巿民發佈、進行解說,以巿民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表達,以便巿民參與討論。分區方面,他認為可以將一些功能性的劃分,例如可把汽車維修等高污染性的產業規劃在同一區處理。

出席是次座談會的還有澳門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鄧榮、澳門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志誠等。澳門研究中心將繼續就《澳門總規草案》舉辦“產業規劃”專題座談會。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