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圓滿結束
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
2019-08-13 20:58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圓滿結束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2019年8月13日,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於澳門君悅酒店閉幕。在為期一天半的會議議程中,來自十多個國家、地區和本澳的共六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這一主題,開展了內容豐富、氣氛熱烈的交流研討,提出了許多具建設性的意見建議,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日本長崎大學榮休教授Geoffrey Charles Gunn、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等嘉賓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宋永華校長認為,每次文化跨越都離不開通信技術的變革,澳門可以物聯網和數字技術為基礎打造新一輪的智慧城市,同時也要妥善應對互聯網技術進步帶來的挑戰。李德順教授倡導構建百花園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合作式的對話機制,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之一,就是要充分擔當起人類多元文化交融匯合、共建繁榮的一個新式平台。Geoffrey Charles Gunn教授提出,大灣區建設要有人文關懷、生態關懷、歷史關懷和文化遺產關懷。熊澄宇教授認為,大灣區的文化使命就是一種文化認同,要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空間載體,推動世界範圍內文明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融合交流和發展互鑑。葛劍雄教授認為,中華文明是在開放中不斷學習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而得到豐富、擴大和發展的,中國文化具有不斷的自我創新、自強不息的能力,也有與其他文化共融、共存的能力。

本次論壇平行舉行了三場分論壇。在“人類命運與文化魅力—歷史、文學、哲學”分論壇,學者們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文化基礎、實現路徑等展開對話,認為文化交融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澳門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西風東漸”過程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澳門依舊具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優勢,應發揮好這種優勢助力澳門“一基地”的建設。

在“文化傳統與社會進步—政治、法律”分論壇,學者們就啟蒙與進步、瑞士哲學與道德經的關係、法律與文化的關係、文明的交流和衝突、程序正義、大灣區法律的重要性、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法、法律移植和全球法律史中的澳門等話題交流了看法。專家們認為,多元化社會應當追求和諧,而不是對抗;要重視發揮法律的作用,但法律不是萬能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建設包含著三種法律文明秩序的衝突與融合,需要不斷磨合和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

在“人類文明與科技進步—社會、科技”分論壇,學者們就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數據文化、澳門中醫藥產業、儒家文化和家族企業、科技進步中兼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海洋文化等展開討論。專家們認為,澳門具有多元文化包容發展的傳統優勢,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融入大灣區發展中,強化澳門文化特色,提升澳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要重視培養和引進人才,適應現代要求,做好文化傳播,提升城市軟實力。

在12日晚舉行的論壇歡迎晚宴上,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教授發表了歡迎致辭。他指出,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一個新時代的命題、人類的命題、世界的命題、永恆的命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建設文化交流基地的光榮使命,更加重了澳門這個世界之城的墨彩。國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高參、香港著名鋼琴演奏家鄭慧進行了聯袂表演,來自內地和本澳的八位書畫家現場合作創作了書畫作品《濠江攬勝圖》。

13日午間舉行的論壇閉幕式,由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副局長林媛主持,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教授於興中、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慶節分別代表三個分論壇作了總結發言。劉世錦認為,澳門是一個開放、多元、包容的社會,澳門的歷史和現實證明,開放與保持傳統不矛盾,越開放越能發揮自身特色。於興中認為,粵港澳三地法律的銜接是三地文化融合的重要內容,要尊重不同的思維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大灣區學”。王慶節認為,理想的共同體不僅是觀念交流層次的,更多的帶有自然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形成共生、共長的命運共同體。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