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於8月29日下午5時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宣佈現有14個澳門居民被證實患上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登革熱。
衛生局局長瞿國英醫生在記者招待會上宣佈有14名澳門居民於今天被證實患登革熱。由於本澳過去從未發現有本地感染登革熱的個案,相信該病毒最初是由外地傳入。在證實的病例中,有一病人近期曾到泰國旅行,有些病人則在較早前到珠海及香港等地。瞿局長指出,登革熱是由蚊子傳播。蚊子在叮咬已受登革熱病毒感染的人後,若再叮咬健康的人,就會將病毒傳播給後者。傳染登革熱病毒的蚊隻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現時已經證實澳門有白紋伊蚊的出現。但以澳門的衛生狀況和政府的努力,相信很快可以阻止該病在澳門蔓延,居民毋須過份恐慌。
鏡湖醫院院長張旭明醫生,醫務科主任潘永康醫生和內科主任陳耀球醫生介紹了在鏡湖醫院診治的14個登革熱案例:其中5個是男性,9例為女性,年齡介乎31至87歲。病者主要的症狀為發熱、皮膚出現血點、白血球降低及血小板減少等。經治療後的病人情況一般良好,並沒有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仁伯爵綜合醫院院長李展潤醫生和傳染科范韞明醫生指出,在鏡湖醫院發現可疑病例後,該院已立即翻查過去一個月的求診病歷,並發現有17個懷疑是登革熱的個案,但這些病人目前多已出院,有些病人則在門診治療。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病人證實是患上登革熱。
衛生局流行病監測中心負責人林松醫生和健康教育組陳丹梅醫生在介紹登革熱及其預防方法時指出,登革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有發熱、頭痛、肌痛和皮疹等症狀。有些病例有血小板減少和皮膚出血等現象。傳染源是患者,傳播途徑是伊蚊。在流行地區,因成年人已具有免疫力,因此患者多是兒童。但由於本澳並非流行區,因此成年人及兒童都可能染上。
目前,該病在東南亞地區非常流行,在內地亦有報道,但死亡率一般很低。該病的控制方法主要是控制傳播媒介-伊蚊。伊蚊多在小型積水容器如花盆、冰箱底、廢輪胎、廢水樽及膠袋的地方產卵。因此,市民應注意清理居住環境中可讓蚊子滋生的地方。另外,市民亦不要亂拋垃圾,特別是不要將垃圾拋到已停工或被棄置的地盤及廢天井等難於清理的地方,以免蚊蟲滋生。病人到蚊多的地方時應盡量穿著長袖衣服及搽防蚊油等。
瞿局長強調,控制登革熱的傳播最重要的措施是滅蚊。衛生局已制訂計劃,對全澳二百多個空置地盤進行滅蚊大行動。瞿局長表示將抽調人手及要求其他部門協助,以便行動能順利進行。他再次強調,由於很多伊蚊的滋生地都是在市民的居住範圍內,故市民也應該積極配合,清除家居範圍可能滋生蚊蟲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