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日”今(二十三)日下午在陸軍俱樂部何賢紀念廳隆重舉行,行政長官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主持啓動儀式,標誌著澳門歷史建築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大規模活動正式全面啟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Bernd von Droste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陳惠民教授及文化局局長何麗鑽出席了啓動儀式。
中國將於2003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多個項目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澳門歷史建築為其中的申請項目之一。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初步名單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摩爾人兵營)、亞婆井前地、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前地、聖奧斯定教堂、伯多祿五世劇院(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大樓、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舊市政廳大樓)、議事亭前地、玫瑰堂、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遺址)、大三巴哪吒廟、大炮台等。一旦澳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將極大地促進澳門國際文化都市這一形象的提升,有力帶動本澳乃至珠江三角洲旅遊經濟的發展,為澳門帶來巨大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效益。
儀式上,行政長官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代表特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贈送了繪於嘉慶年間的《澳門遠島》的複製絲印畫,以顯示特區政府對申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及保護歷史文化的支持和決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Bernd von Droste教授在儀式上轉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對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祝賀。von Droste教授向與會者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理念、規劃和工作,就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和申報程序作了詳細的說明。他對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的融和及溝通中西的橋樑作用給予了肯定和讚賞,並對澳門在申報過程中進一步發掘和發揚文化特色、推廣文物保護意識及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寄予厚望。
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在致辭時指出,申報名單中具有歷史文化背景的澳門紀念物,是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匯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明證,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歷史教科書、一部形象生動的中西藝術史,更是展現當今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理念的生動範例,基本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有關界定和要求。他表示,特區政府將組成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並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發展成為一個全民參與的保護和推廣澳門文物的活動。崔世安說,有中央政府的協助和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支持,有廣大澳門居民的擁護,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定會成功。
文化局局長何麗鑽在啓動儀式上介紹說,有關申報工作是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關心、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展開的。今年年初國家文物局派出三位專家來澳協助文化局制訂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請書的初步文本,並就有關申請程序和相關配套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本月中旬,文化局還邀請了內地、香港、台灣和本澳的歷史學家舉行了首次申請文本的聽證會,廣泛聽取了專家學者的意見和論證。她同時指出,由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須經過一套複雜而繁瑣的程序,而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標準中還包括當地政府和居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以及相關的文物保護規劃、環境治理的力度等指標,因此,舉辦“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啟動日”目的在於加強社會整體對於澳門申報工作的認識,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配合政府在未來的時間裡做好本澳的文物保護工作。何麗鑽還表示,在申報期間,政府各有關部門將緊密合作,著眼於澳門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加強文物保護與旅遊業發展及城市規劃建設相結合的工作,積極深入研究歷史建築文物的維修、保護和再利用的措施,使澳門的歷史建築進一步煥發姿采、走向世界、造福本澳。
文化局同時公佈了“2001—2002全澳文物推廣計劃”。內容包括“文物大使”計劃及“澳門文物建築”——全澳中學巡迴展兩項大型活動。“文物大使”計劃分為“文物大使”的招募、培訓、導遊及交流四個部分,而“澳門文物建築”——全澳中學巡迴展,用65塊展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澳門128個文物點,在全澳34間中學及其分校巡迴展覽,同時以講座配合,普及文物啓蒙教育,提高全民保護建築文物的意識。
昨日還舉行了《澳門 “都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發行儀式。澳門“都會文化”國際研討會於1998年9月在本澳舉行,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築及景觀學院協辦,是一個有關澳門文化及城市發展的研討會。明尼蘇達大學陳惠民教授在發行儀式上介紹了論文集的情況及有關學術成果。論文集有二十八篇論文,是國際上三十七位著名專家學者合作的成果,其中許多有關澳門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為澳門的文物保護工作、城市發展規劃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參考。
正在本澳舉召開“近代亞洲建築網絡”成立會議,來自亞洲各地的近百名建築專家及學者,本澳和香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傳媒工作者,以及不少本澳居民共近二百人參加了啓動日及發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