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举办“镜海人文论坛”,由美国史丹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孔子学院汉学教授艾朗诺(Ronald Egan)以“被遗忘的文学对话:钱钟书、苏东坡与1935年的砂拉越行政首长、英人Cyril Drummond Le Gros Clark”为题发表演讲,吸引众多师生参与。
澳大人文学院助理院长邝耀基致欢迎辞时指,文学不受时空局限,是次论坛涉及中国文学、历史、文化、翻译等人文范畴,希望与会者能够与讲者共同进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澳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健介绍艾朗诺的学术背景及成就,谈到其在大学期间受白先勇影响,从英文系转至东亚系深造,后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他曾英译钱钟书的《管锥编》,参与《剑桥中国文学史》编辑,代表作有《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等。
讲座上,艾朗诺介绍1935年时任英国砂拉越行政首长Cyril Drummond Le Gros Clark。他虽然只在中国生活两年,却对苏东坡的赋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对其23篇赋文都进行了详细译注。Le Gros Clark的译作《苏东坡赋》于1935年出版,附以其妻Averil制作的木刻版画插图,并由时年25岁的钱钟书作序。艾朗诺展示Salmond绘制的“我友麋鹿”、“堕地乃走”、“独惸惸乎”等图,指出其内容选取体现了外国读者喜好的独特关注点。提及钱序,艾朗诺表明,对比钱钟书后来的作品《宋诗选注》,他在Le Gros Clark译作的序言中对苏东坡评价更高。艾朗诺和与会者共读《黠鼠赋》,并指文中呈现的主人公以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两个人格进行对话,这在当时是极为超前的写法。张健在总结时指出,这是一场跨越时代、超越文化的对话,是Le Gros Clark与苏东坡的对话,钱钟书与苏东坡的对话,更是艾朗诺与三人的对话。
在问答环节,澳大师生就“赋”、“麒麟”等中国传统术语的翻译策略与艾朗诺进行深入讨论。艾朗诺表示,“赋”是中国传统文体中最难翻译的术语之一,它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有其特指的概念,直接使用英文术语翻译极易产生误导,fu是“赋”现在逐渐通行的翻译。此外,译者可在该类传统术语首次出现时加注脚说明,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
这是“镜海人文论坛”2025/2026学年的第一讲。论坛每学年都会邀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人文学者,与澳门师生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过往的论坛主题涵盖文学、语言学、历史、翻译、艺术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