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澳大镜海人文论坛探讨中西文学阐释与讽寓传统

澳门大学
2025-04-07 16:51
  • 张隆溪

  • 澳大镜海人文论坛探讨中西文学阐释与讽寓传统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举办“镜海人文论坛”,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比较文学特聘教授张隆溪以“意在言外和讽寓解释”为题发表演讲,吸引众多师生参与。

澳大人文学院助理院长邝耀基致欢迎辞时指,澳门是“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次论坛的主题与东西文化对比有关,涉及多个人文范畴,恰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相合。澳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健介绍了张隆溪的学术背景及成就,指出他长期致力于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出版中英文专着20余部,发表数百篇论文,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也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透过他的求学经历,师生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特殊境遇中自强不息的努力过程。

张隆溪从写作《中国文学史》的动机谈起,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文学长期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今,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海外对中国文学兴趣日增,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却仍有缺失。他强调,西方学界长期以来将中国文化置于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从而导致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阐释不足。西方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学仅有纪实功能,不存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想像和虚构,忽视了中国“意在言外”的传统。他向听众讲解了传统“儒”、“道”思想对“言”与“意”关系的阐释,梳理传统经学对语言的否定如何进入文学批评,并使“意在言外”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创作追求的过程。他亦借清代诗人沈德潜的论述强调,中西方同样意识到读者在多元阐释中的作用,但与西方绝对的相对主义不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认为读者对文本的诠释存在高下之分、深浅之别。张隆溪表示,通过比较西方对《荷马史诗》的批判以及中国文人对唐代诗人李白诗歌的评价,中西方对诗歌的批评在诸多方面亦具有相似性。

在问答环节,澳大师生就非语音文字是否一定能避免逻各斯中心主义、《庄子.外物》篇“得意而忘言”中“得意”的内涵等内容,与张隆溪进行深入探讨。张隆溪强调,无论采取哪种视角,文学阐释须立足上下文语境与历史环境,寻找充分的证据支撑论点。

是次论坛为“镜海人文论坛”2024/2025学年的第五讲。论坛每学年都会邀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人文学者,与师生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过往的论坛主题涵盖文学、语言学、历史、翻译、艺术等多个领域。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