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本澳的广州、中山和珠海,以及东南亚多国的登革热疫情持续,卫生局呼吁居民采取预防措施。
卫生局表示,今年东南亚多国登革热疫情异常严重,如新加坡今年截至8月24日,累积病例达14,934例,远较过往数年全年约5,000例为多。同时,邻近本澳的广州、中山及珠海亦相继出现多例本地登革热个案,分别录得至少27例、107例及10例个案。根据各地过往的经验,一旦出现登革热本地传播,一般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控制。本澳今年录得5例登革热输入个案,虽暂未录得本地个案,但本澳近期降雨甚多,令各室外容器容易积水,容易造成蚊虫孳生和登革热传播。预计本澳传播登革热的高风险状态将会持续至10月底。卫生局将持续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在澳门出现传播。
1. 持续组织和推动各种宣传活动,并通过电视,电台和报纸广告、以及海报、单张和横额等,推动社区组织和全体巿民积极参与防控登革热,使巿民自觉清除家居内外的积水孳生源,并注意个人保护,怀疑感染的病人及早就诊。
2. 在机场、码头和陆路口岸张贴海报,放置宣传单张,以及向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的巿民发送宣传短信等,减少外游巿民感染风险,并在感染后及时就诊;
3. 加强卫生黑点的巡查,加快社区卫生黑点的处理,对严重的地方,将取消预先通知占有人的程序,直接安排相关部门清理: 为降低病媒蚊密度, 卫生局已聘请临时工人,增加对蚊患区域化学灭蚊频率;
4.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登革热诊治能力,卫生局将每月一次,向全澳医务人员发放短信,提醒医务人员留意登革热病人; 同时,卫生局已举办讲座,加强医务人员对登革热表现的认识,及早诊断,及早发现疫情,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5. 卫生局密切留意邻近地区的疫情,及时通报,并及时对怀疑病例进行调查及病人居住活动地点进行化学灭蚊。
6. 卫生局将根据既定的应变计划,作出充分准备,一旦出现疫情时,采取联合行动,迅速控制疫情。
由于小型容器积水是最适合白纹伊蚊的孳生源,卫生局强调,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是登革热防控成功的关键。卫生局再次呼吁巿民,注意家居和场所内外的小型积水,特别是花瓶、花盆底等器皿内的积水。
卫生局呼吁同时巿民,前往登革热流行的地区时,应在有防蚊设施的地方住宿,外出时应着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外露处擦上防蚊剂。在本澳,如居住或活动地方多蚊,亦应采取各项防蚊措施,如安装纱窗,使用蚊香及外出时应着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外露处擦上防蚊剂。白纹伊蚊喜在清晨及傍晚活动,因此在这段时间到多蚊的地方活动时应特别留意。
登革热是以人为传染源、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疾病。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到14天内发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以及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部分病人还会出现皮疹等症状。卫生局呼吁巿民,如出现类似的症状,特别是由登革热流行的地区回澳后,应及时就医,并将自己的旅行史告知医生;而医务人员如怀疑病人患上登革热,即使已经痊愈,亦应安排病人抽血检测或将病人转往可进行抽血检测登革热的医疗机构。大部分登革热病人可自行痊愈,但少数病人可能出现严重的出血或休克等并发症,故不应轻视,但也不必过份恐慌。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热病毒,可能稍微增加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