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健康社區—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聯合行動順利完成 聯動社團共防“雙熱”顯成效

衛生局
2025-10-20 20:35
  • 社團及衛生局人員大合照

  • 宣導小隊深入社區進行防蚊宣導及積水清理指導

  • 宣導小隊深入社區進行防蚊宣導及積水清理指導

  • 宣導小隊深入社區進行防蚊宣導及積水清理指導

  • 宣導小隊深入社區進行防蚊宣導及積水清理指導

  • 宣導小隊深入社區進行防蚊宣導及積水清理指導

  • 家居常見積水來源

  • 家居常見積水來源

  • 家居常見積水來源

  • 家居常見積水來源

  • 家居常見積水來源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為加強社區防蚊成效,提升居民辨識及清除蚊蟲孳生源頭的能力,並普及蚊媒防治知識,共同預防基孔肯亞熱與登革熱(以下簡稱“雙熱”),衛生局聯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民眾建澳聯盟、澳門江門同鄉會等多個社團,於10月13日至19日再次展開為期7天的“健康社區—全城家家戶戶清積水”防控雙熱社區聯合行動。該行動已於昨(19)日順利完成。

本次行動期間,衛生局與各社團每日動員約140至160名人員,組成宣導隊伍深入多個地區,包括關閘、青洲及筷子基和樂大馬路一帶、龍嵩正街至紅窗門街一帶、新勝街—連勝街—田畔街一帶、祐漢及馬場海邊大馬路一帶、水坑尾瘋堂斜巷一帶、新馬路一帶等。隊員挨家挨戶上門向居民進行“防蚊三招”等防蚊健康宣教,並派發驅蚊劑,同時面對面講解常見居家積水位置及其潛在風險,手把手教導正確的積水清理方法,從源頭減少蚊蟲孳生機會,切斷“雙熱”等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

7場聯合行動累計巡查超過2.2萬戶住戶(相當於全澳超過十分之一的住戶),並對超過7,000戶進行面對面宣教,其中入戶實地檢查約1,600戶。行動發現,家居最常見的5類積水來源包括:水養植物容器、盆栽底盤、未加蓋儲水容器、祭祀用杯皿和冷氣機廢水積存,這些多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且極易孳生病媒蚊的隱患點。巡查結果顯示,平均每100戶中約有5個容器發現孑孓(蚊幼蟲),較今年8月時平均每100戶約16個顯著下降約70%,反映家居含蚊幼蟲的積水容器數量大幅減少,居民防蚊意識明顯提升,宣傳教育工作成效顯著。此成果充分展現政府與社團協同合作、社區共建防線的力量,也彰顯共同防控“雙熱”的堅定決心與執行力,為社區自主防疫工作累積寶貴經驗,奠定“健康社區”建設的堅實基礎。衛生局衷心感謝各合作社團與義工的大力支持與協助,感謝社團及市政署提供場地支援,並感謝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及配合。

“雙熱”是由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人體而引起,本澳常見的傳播媒介為白紋伊蚊。這類蚊子在水中完成卵、幼蟲、蛹三個發育階段,約7天即可羽化成蚊。若不及時清除積水,白紋伊蚊便會迅速繁殖擴散,增加病毒傳播風險。若能每週至少清除積水一次,即可消滅水中孳生的蚊子,有效防止病毒傳播。必須強調的是,即使少量積水也可能成為蚊子的孳生溫床。為有效預防蚊媒疾病,應採取以下措施:

  • 避免使用盆栽底盤;
  • 花瓶和水養植物,每週至少換水一次,徹底沖洗植物根部;
  • 如不能經常換水,花瓶口用海綿堵住,花盆內放置石卵並高於水面;
  • 緊蓋儲水容器,倒置或收妥未使用的儲水容器;
  • 定期檢查陽台、窗邊、浴室等不易察覺的積水角落;
  • 如積水無法清除,應適當使用蚊砂等滅孑孓藥物處理。

透過持續清理家中積水源頭,可有效減少白紋伊蚊孳生,降低“雙熱”傳播的風險,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衛生局將持續加強社區宣導與巡查工作,與居民攜手營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居民若有疑問,可致電衛生局傳染病熱線28700800或瀏覽傳染病資訊網頁http://www.ssm.gov.mo/csr及預防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專頁https://www.ssm.gov.mo/apps1/DenguePrevention/ch.aspx。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微信訂閱號: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政府資訊
微信訂閱號: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
跳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