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今(28)日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列為本澳今年第5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患者為70歲女性,本澳居民,居於海灣南街信和廣場第三座盈和閣,退休人士。患者獨自於7月14至18日由澳門到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探親,回澳後於7月25日早上出現右下肢關節痛,自行服藥,無就醫;27日早上發現右膝及手臂皮疹,28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就醫,經公共衛生化驗所檢測證實為基孔肯雅病毒陽性。患者目前病情穩定,在仁伯爵綜合醫院住院治療中。
根據患者旅遊史、出現症狀的時間及實驗室檢測結果,被列為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是本澳今年第5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衛生局將派員到患者在澳居所及主要活動地點附近進行防範性滅蚊。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又稱屈公病,是一種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的臨床表現、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等均與登革熱類似。潛伏期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現為發熱、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倦和皮疹等,多為輕症並持續數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較少見,但關節痛可嚴重到影響個人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以對症治療為主。
衛生局將持續密切關注鄰近地區基孔肯雅熱流行的情況,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輕心,倘需前往東南亞地區和該疾病流行地區時,應注意防範。同時呼籲全澳居民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
居民如有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有關的居住地點或旅遊史;醫生應對懷疑基孔肯雅熱病人及時作出檢測和通報。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熱檢測服務。若有疑問,可致電衛生局傳染病熱線28700800或瀏覽傳染病網頁http://www.ssm.gov.mo/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