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澳近期通胀的一些看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刘本立
一、 近期本澳通胀的情况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起伏不定,欧债危机没有完全解决,低息和流动资金充裕的环境持续,亚太经济体基调相对较好下形成了通胀压力,通胀问题各地皆见。年初以来,澳门经济维持较快的增长,失业率处于低位,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无可避免要面对通胀的压力。截至本年5月,本澳通胀的年累积率为6.4%。在近期澳门的消费物价升幅之中,约有五成是由食物及非酒精饮品所带动,表现为食品零售价格和外出用膳费用的上调。而近期的租金上升亦一定程度推动了通胀。
二、 近期本澳通胀的成因
在澳门,通胀是受到内部需求、输入性因素、通胀预期的综合影响,过往一段时间,输入性因素对通胀影响较大,但随着本澳经济稳步发展、食品进口价格回稳,近期澳门通胀的推动力已从输入性因素逐渐转向本澳内部的因素。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近期通胀非由输入性因素主要推动
澳门绝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都依靠进口,过去曾有一段时间,澳门通胀主要归结为输入性因素。但随着内地物价水平回落(注1),尤其是本澳食品进口价格保持稳定,输入性因素已较过去缓和。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在今年以来的升幅已经放慢,并在窄幅范围内上下浮动,食品等进口价格升幅已有所放缓。另外,年初以来内地通胀持续回落,输入性因素减弱,但澳门年初至今的年累计通胀率仍维持较高水平,这反映近期通胀仍受到内部需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综合上述因素,今年输入性因素引起的通胀压力比较过往为弱,并非构成近期通胀的主要成因。
(二) 近日通胀受内部需求因素影响日渐明显
本澳今年年头至今录得超出6%的较高通胀率,是基于澳门新的经济形势发展和内需增加等因素,与过往主要由输入性通胀引起有一定差别,内部需求增加已构成近期本澳通胀重要成因。
本澳内部需求上升,既有本地消费和投资的因素,也源于访澳旅客的消费需求。在本地因素方面,就业人數及工作收入中位数上升,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加和积累,带动2011年私人消费实质增长10.2%,今年首季则按年上升5.4%。此外,轻轨、公共房屋等大型投资项目有序兴建,带动内部投资需求。2011年反映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重拾升势,去年增加14.5%,而今年首季按年升幅扩大至43.8%,反映内部需求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大型博彩项目相继投入营运,创造就业机会,拉紧人资,形成工资成本压力。
在旅客因素方面,2011年全澳旅客逾2,800万人次,今年首季旅客总消费达131亿元,较去年同季显着上升35%。每年超过二千多万旅客的消费已成为本澳内部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特区政府积极妥善应对通胀
应对通胀一直是特区政府施政的重要工作。2012年度施政报告已提出了多项恒常及一次性措施,纾缓居民在通胀下的生活负担。
如上所述,本澳通胀已逐渐转变为内部需求所带动。面对当前全球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以及内需增加的因素,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尽办法平衡和缓解通胀带来的压力。近年政府应对通胀的重点工作,包括:
1) 特别关注扶助弱势社群。政府关注弱势社群在通胀下的生活压力,除了调整维生指数外,还向经济贫乏状况的人士提供社会援助,同时,关怀老年人的生活情况,适时调升了养老金和敬老金。特区政府已决定于7月1日起调升最低维生指数,升幅为5%,一人家团的金额将调升至逾3,300元,其他与最低维生指数相关的津助将随之调整。其次,将针对需要资助的弱势群体及长者展开研究,掌握通胀对其生活质素的影响。
2) 着力从民生环节纾缓居民通胀压力。特区政府也看到,通胀对本澳的各阶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了不少惠及各阶层的缓解通胀措施,如发放一次性现金补助、对原水进行补贴、对职业税和房屋税的减免、调升低收入临时工作补贴金额、实施住宅单位电费补贴等等,相关措施已见一定的成效。
3) 拓宽食品货源,管理通胀预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内地和东南亚等地持续拓展供澳食品来源,并积极研究确保大米储备和供应稳定。同时,积极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其中,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建立“专项食品价格资料网”,向社会动态发布较为全面的价格资讯等。
政府还会监察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动向,力求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积极研究租金上升的问题。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近期导致本澳通胀的主要成因由从前的进口成本推升,逐步转变为由内部需求上升所带动,表现为本地消费和投资活动、外来直接投资、访澳旅客消费在本地区的不断增长。
在现有货币汇率制度下,作为微型经济体系的澳门难以自主地采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通胀。在这情况下,特区政府已积极推出多项纾缓居民通胀压力的措施,并会全力落实到底。因应新的环境,政府会继续密切留意通胀情况,并在多个施政范畴开展联合研究,探讨新对策,协助居民更好应对通胀。
(注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今年2月以来,内地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升幅已基本回落在4.0%以下,5月份为3.0%,而今年首5月,内地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累计同比上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