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司打口区居民普遍认同整建修复最合适 建议透过组织提高居民社区工作参与度

澳门特区政府
2011-05-09 15:41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旧区重整咨询委员会委托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开展「司打口区居民现状调查」,以了解该区居民人口特征、社群意识及对旧区重整的意见等。调查显示受访居民对社区存有明显归属感、良好的社群意识及邻里关系意识,近八成受访居民知悉旧区重整模式,并普遍认同「整建修复」最适合司打口区。研究团队建议透过组织,增强居民集体效能,以及就相关政策所带来的效果及问题向居民详细说明,从而提高对社区各项工作及政策咨询的参与度,有助促进社区发展和社群组织效能。

「司打口区居民现状调查」分为定量及定性两部分,属定量部分的问卷调查在2010年8月底至10月底进行,以1,322个住户单位和237个商户单位为对象,成功率分别为64.2%及50.6%。

是次调查住户总数为821人,当中超过八成为澳门永久居民及居(来)澳年期在15年以上,近六成人为45岁以上、初中以下教育程度,超过三成人为退休人士、家庭主妇及无业或待业。业权方面,超过七成三受访住户是业主,五成人拥有物业超过二十年以上,而租户中亦有近四成人是已租借物业超过二十年,显示该区是以「老街坊」为主的社区。

是次调查商户总数为91人,当中超过九成是拥有一个商铺,逾半数经营年期为十年以上,而且经营行业多样,如:修车场、批发零售、餐饮等,近四成商户没有聘请雇员。业权方面,业主及租户比例各占约一半,当中,七成业主自置商铺超过十五年、三成租户亦是已租用超过十年,显示该区商铺流动性较低。

八成受访者知悉旧区重整模式

在旧区重整工作认知方面,超过八成受访居民知悉旧区重整模式,近四成人认为「整建修复」是最适合司打口区的重整模式,且大多数表示愿意出资或透过政府资助维修楼宇公共部分,主要希望区内可增加或改善公共停车位及绿化休憩设施。

为进一步了解司打口区受访居民对重整模式的选择,与其人口特征、社群意识、社区组织效能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团队特意引入不同检测方法,发现受访居民对社区存有明显归属感、良好的社群意识及邻里关系意识,但较少透过不同组织表达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意见、参与社区活动等。经分析后,研究团队认为社群意识强弱影响受访居民对重整模式的选择,社群意识越强越希望「整建修复」及「保存维护」,并受社区归属感及社群意识高的影响,受访住户及商户均以「整建修复」为首选模式,但不同年龄层、教育程度、居澳年期、收入及家庭人口数目等人口组别,对重整模式的选择均有显着影响。

至于定性部分,主要是透过文献分析、口述历史及焦点小组访谈,了解司打口区居民的社群意识及归属感,从而有助理解居民对社区的感性认同。经综合资料后,研究团队认为受访居民对司打口区在澳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了解,但较认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司打口社区发展,且有情感归属,而焦点小组访谈的受访者也显示出具有强烈的社群意识及社区归属感,不希望旧区重整影响居民的居住及生活,且多数人没有参加社区组织,这与定量研究结果吻合。

提高居民参与、推动社区发展

研究团队在参考外地经验后,建议透过组织,增强居民集体效能,以及就相关政策所带来的效果及问题向居民详细说明,从而提高对社区各项工作及政策咨询的参与度,如:鼓励自行建立伙伴计划、让民间机构进驻、邻近地区街坊组织的跨区协调等,同时建议推广集体回忆计划和社区历史计划,深化区内居民的社区身份认同感,藉以促进社区发展和社群组织效能。此外,研究团队建议司打口区重整工作可按不同人口组别特征进行细化分析,尽量照顾不同需求的旧区居民,减少重整工作对其居民原有社区脉络及生活习惯的负面影响。

是次「司打口区居民现状调查」之研究报告已上载至旧区重整咨询委员会网页:http://www.ccrbam.gov.mo。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