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卫生局接获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

卫生局
2025-07-29 21:00
未能播放Youtube视频

卫生局今(29)日接获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列为本澳今年第6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患者为66岁男性,本澳居民,居于珠海,在路氹区工作。患者和同事于7月7至18日到斯里兰卡公干,18日独自回澳;21日发病,出现乏力、双小腿及膝关节痛、腹泻;22日上午发热,26日退热后出现四肢皮疹;28日到仁伯爵综合医院离岛急诊就医,经公共卫生化验所检测证实为基孔肯雅病毒阳性。患者病情已好转。

根据患者旅游史、出现症状的时间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被列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是本澳今年第6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卫生局将派员到患者在澳工作及主要活动地点附近进行孶生源巡查及防范性灭蚊。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又称屈公病,是一种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传染病,不会直接人传人。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关节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倦和皮疹等,多为轻症并持续数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但关节痛可严重到影响个人活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对症治疗为主。

卫生局将持续密切关注邻近地区基孔肯雅热流行的情况,提醒居民不要掉以轻心,倘需前往东南亚地区和该疾病流行地区时,应注意防范。卫生局强调,基孔肯雅热是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预防关键在于杜绝蚊虫孳生。由于传播此病的白纹伊蚊主要在细小、清洁且静止的积水中繁殖(特别是人工容器内的积水),因此清除积水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居民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播疾病:

  1. 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点和家居周围环境的积水,杜绝蚊虫孳生。
  2. 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家中可使用纱窗、蚊帐或开冷气等措施,减少被蚊叮咬机会;
  3. 防止户外蚊子“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宜穿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驱蚊剂,防止被蚊叮咬。

居民如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的居住地点或旅游史;医生应对怀疑基孔肯雅热病人及时作出检测和通报。卫生局公共卫生化验所可提供基孔肯雅热检测服务。若有疑问,可致电卫生局传染病热线28700800或浏览传染病网页http://www.ssm.gov.mo/csr。


订阅新闻局Telegram政府新闻频道:https://t.me/macaogcs,即时接收最新消息。
订阅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Facebook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官方微信
微信订阅号:澳门政府信息 澳门政府资讯
微信订阅号: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区发布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 政府新闻频道
已复制连结
跳转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