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實驗室 培育文物修復專業人才
澳門雜誌
158期
  • 澳科大實驗室 培育文物修復專業人才

  • 文物修復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

  • 葉健雄帶領學生到文遺建築實地考察

  • 文物保育不應局限於專業性、技術性,而應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護這個城市的一磚一瓦。 —— 葉健雄

  • 建築修復其中一個步驟,是透過X射線熒光分析(XRF)分析物件元素,進一步得知材料成分。

  • 學生根據傳統工藝與材料創作出具有創意設計的夯土塊

  • 學生正做夯土研究

  • 葉健雄出席與文物修復相關的國際會議,分享研究經驗和成果。

  • 葉健雄表示,做文物修復只要不怕髒,不怕日曬雨淋,就會找到最終的答案。

  • 翟振宏

  • 文物修復需要用到各種先進儀器,以精準掌握物料配方。

  • 馮尖

未能播放Youtube視頻
澳科大實驗室 培育文物修復專業人才
澳科大實驗室 培育文物修復專業人才

過去400多年,澳門中西文化共融碰撞,留下不少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產物,眾多世遺古跡,令澳門歷史城區成為我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建築群,並於200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為協助保存歷史建築物的一磚一瓦,澳門科技大學於2021年成立「澳門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並設立文物修復實驗室作為核心技術科研平台,開辦系列建築文物修復課程,促進澳門文化遺產學、建築學研究、科研的學科跨越式發展,為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培育更多相關技術專業人才。

文物修復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
文物修復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

 

從理論到實驗與實踐

近年,澳門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且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支持文物修復和考古事業發展。為儲備更多文物修復技能人才,澳門科技大學文物修復實驗室(下稱「實驗室」)開辦「文物建築修復職業培訓課程」,圍繞理論教育、實驗驗證和實踐探索展開教學。實驗室主任葉健雄助理教授說:「文物修復工作的其中一個要點是尊重歷史、文化,因此上理論課時,會先讓學生熟讀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遺產保護憲章,掌握文物修復的憲法、規定和注意事項,澳門建築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以及修復材料、技術配備等基本知識。實驗課方面,學生學習使用科技和現代技術去尋找文物風化的原因,運用分析儀器作檢測研究。實踐課則會透過在外觀察、探測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傳統建築材料的製作和修復方法,以及傳統工藝的技巧和運用流程等。」

葉健雄帶領學生到文遺建築實地考察
葉健雄帶領學生到文遺建築實地考察

文物修復和保護工作涉及「新舊」相融,葉健雄指出,文物建築修復涵蓋文理科,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課程,既講求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知識,也要掌握建築技術,才能達至建築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相較於其他國家,澳門修復工作的難題在於無先例可循。「其他地方的修復工作,會有較完整的標準、程序可供參照,惟澳門古舊建築的材料和設計多為中西合璧,因此每宗案例都要單獨審視,講求學生的敏感度,也要持續關注其他專業的研究動向,從而探索更多符合澳門建築的修復方法。」

文物保育不應局限於專業性、技術性,而應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護這個城市的一磚一瓦。                      ——  葉健雄
文物保育不應局限於專業性、技術性,而應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護這個城市的一磚一瓦。 —— 葉健雄

  

修復工作中的新舊材料應用

修復建築文物作為澳門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工作之一,無論教學、實踐都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在葉健雄看來,如何做好新舊材料的應用,對建築修復工作尤為關鍵。「面對古舊建築,部份人會利用水泥等强度較高的材料去修復,加强建築材料的鞏固性,但這種做法並未適切保護到原有的弱材料,無形中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導致風化問題。」

建築修復其中一個步驟,是透過X射線熒光分析(XRF)分析物件元素,進一步得知材料成分。
建築修復其中一個步驟,是透過X射線熒光分析(XRF)分析物件元素,進一步得知材料成分。

她形容,修復過程中的材料使用,猶如加强建築物「抵抗細菌的能力」,「在安全情況下,修復技藝、材料要盡量保留傳統,然後利用科技協助,檢測配備、微觀結構、土壤變化;倘若要製作新材料來替補舊材料時,也需要利用例如顯微鏡、電鏡去觀察微觀反應,檢測材料在加速風化之後的變化,以及新舊材料之間的相容性。隨着科技發展,這些儀器也會逐步升級,因此我們會要求學生不斷自我增值。」

學生根據傳統工藝與材料創作出具有創意設計的夯土塊
學生根據傳統工藝與材料創作出具有創意設計的夯土塊

 

夯土調研考驗學生耐性

在澳門眾多建築文物中,除了互相輝映的歷史建築群,夯土牆遺跡也是城市發展的歲月見證。葉健雄介紹,雖然夯土牆分佈澳門各處,看似毫不起眼,但追溯至十七世紀,葡萄牙人利用夯土牆堅實的特性建起不少圍牆、城牆,以達至防禦作用。然而,夯土有一個極具威脅性的弱點,就是在溫度、濕度不穩及强烈紫外線的照射下,其骨料與砂泥之間的黏結力會逐漸失效,導致內部結構容易受損,讓夯土牆逐漸敗壞瓦解。

為此,她身體力行研究和保育夯土牆遺跡,帶領學生一同創建澳門夯土牆調研資料庫,對夯土遺址進行盤點、登記和材料檢測,為日後夯土修復工作提供更多資訊,這過程成為她和學生之間的難忘回憶。「夯土牆分佈的地點甚廣,令調研難度增加,每個星期要帶着學生到處去,可謂翻山越嶺,有些甚至已經掩藏在新建築物内,要經過很狹窄的路段才能到達,有時又要面對烈日當空。一開始我也擔心學生未必做到,但過程中大家都十分堅持,沒有放棄,看到他們如此努力,作為老師十分欣慰。我不時告訴學生,做文物修復只要不怕髒,不怕日曬雨淋,就會找到更多答案。」

學生正做夯土研究
學生正做夯土研究

    

學習國際先進文物修復技藝

澳門科技大學文物修復實驗室開辦至今,致力參與政府部門和本地機構合作的項目,包括大三巴夯土牆檢測工作、出水古炮前期除鹽除氯和檢測工作等,葉健雄更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政府間的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聯合會議中,代表澳門發言,其案例分析且收錄於世界13個案例之中,種種經驗均成為她教學的「重要書本」。

她說:「除了在教學上不斷革新,實驗室也定期派人員到國內外進行專業交流、技術分享和展覽等,亦會在國際會議上演講及發表論文。參加這些國際會議、展覽和交流,不但擴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還讓他們在世界會議中得到一手資料,看到頂尖技術的誕生,獲得與國際專家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非常難得。」

葉健雄出席與文物修復相關的國際會議,分享研究經驗和成果。
葉健雄出席與文物修復相關的國際會議,分享研究經驗和成果。

葉健雄教學多年,對文物保育工作有一番獨特見解:「文物保育不應局限於專業性、技術性,而應是一項全民參與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護這個城市的一磚一瓦。」她舉例,澳門部份夯土牆涉及民居,因此做調研時要向居民介紹和解釋,可幸居民都十分樂意讓他們入内進行工作,甚至會主動聯絡他們有新的發現。「倘若全民都對文物保育有基本認知,澳門發掘文物的工作便會更加順利。」

她期望,能藉着自身工作對外宣傳修復文物的重要性,並透過課程培養更多人才,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為保護遺產工作貢獻力量。

葉健雄表示,做文物修復只要不怕髒,不怕日曬雨淋,就會找到最終的答案。
葉健雄表示,做文物修復只要不怕髒,不怕日曬雨淋,就會找到最終的答案。

 

學生分享

被澳門歷史城區魅力吸引

翟振宏畢業於山東建築大學環境設計專業,於2022年開始跟隨葉健雄助理教授作碩士研究生,這是源於自身對遺產建築、遺產保護的熱愛。「建築學不僅包含現代建築設計,在建築遺產保護的課題上,可以窺探古人建築的方法、技藝和構造與現在的區別。」

翟振宏
翟振宏

從山東來到澳門求學,翟振宏認為南北地區建築具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尤其是澳門有着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城,其建築風格融合世界各地,特別是葡萄牙地區的人文風情,是其他地區所不能看到或學習到的。「身處一個擁有眾多歷史建築的環境和氛圍中,讓我更深刻學習和體會到文物建築的精髓和技藝,以及它的魅力所在。」

學習過程中,翟振宏深刻感受到澳門建築的在地特性,夯土牆研究課題也讓他留下難忘的回憶。「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我們需要瞭解建築的歷史,對建築夯土樣本進行採樣,然後透過儀器讓歷史建築以實驗數據的形式呈現在面前,從中可以學到很多建築遺產保護的新方法和途徑。」

未來,他計劃對整個嶺南地區的夯土建築作系統性對比,觀察各地區夯土的關聯和異同。他又提及,澳門夯土牆殘存的比例很少,期望繼續探索澳門夯土牆的研究工作,尋找更多歷史見證。

文物修復需要用到各種先進儀器,以精準掌握物料配方。
文物修復需要用到各種先進儀器,以精準掌握物料配方。

 

熱愛建築修復工作 盼學以致用

本科就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馮尖,自小對歷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自2021年成為實驗室一員。雖然學生時期選擇以理科為方向,但對古舊文物研究一直充滿熱情。「本科時,許多同學都研究新材料,那時我剛好看到一些考古學家對建築材料的研究,從中推斷出古人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習慣,我被這些內容吸引着,想瞭解更多。」

馮尖
馮尖

在馮尖看來,與材料學不同的是,文物修復所使用的材料各具特質,展現古人的生活智慧,呈現出與現代無可比擬的魅力。「在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幾乎所有物品都是手工製造,意味着每件物品的特殊性,小至一件器皿,大至一座建築物都是如此。人所製作出來的東西,雖然無可避免存在瑕疵,但他們仍有方法把它趨向完美,成為一件件令人讚嘆的藝術品。」

求學的過程中,馮尖除了學習到更多修復建築文物的知識,也進一步領略到澳門舊建築的獨特之處。「澳門文物建築的特點在於其雖然有不少西方建築設計,但所使用的大部份材料,包括磚、瓦、木、石、泥土均出自本土,特別是我們較關注的夯土配方、原料,都與本土息息相關,體現出材料的在地性,是為另一種中西碰撞。」

對於未來的個人規劃,他期望繼續鑽研相關的檢測和修復工作,並前往一線的修復工地,或是考古研究的田野,掌握更全面的資料和豐富的經驗,日後投身文物管理機構、高等院校等從事相關工作,延續對建築修復工作的熱愛。

 

文:白慶之 圖:宋楚珊、受訪者

 

 


訂閱新聞局Telegram政府新聞頻道:https://t.me/macaogcs,即時接收最新消息。
訂閱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Facebook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官方微信
澳門政府資訊
澳門特區發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政府新聞頻道
已複製連結